2017年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61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辨析题
1. 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不是主观自生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错误认识的产生,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条件,既有认识根源,又有社会阶级根源,所以产生错误认识是难兔的。
2. 凡是承认事物不断变化的就是辩证法的发展观。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但是,辩证法的发展观不仅包括事物的变化,也包括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承认事物不断变化只是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一个方面,而小是全部内容。
(2)辩证法承认发展变化,庸俗进化论也承认发展变化,但两者对发展变化的理解是对立的。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3.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 英雄创造历史。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所有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并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对历史影响较小,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较大,特别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即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英雄人物就是杰出的历史人物,但不能由此得出英雄创造历史的结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决定的。 英雄创造历史的说法片面夸大了少数英雄人物在社会中的作用。英雄史观是剥削阶级的历史观。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答案】辩证法与认识论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列宁指出:“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在称之为认识论的内容。”“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体表现在:
(1)辩证法为科学的认识论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唯物辩证法揭不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辩证的性质,揭示出认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形式和机制,从而为科学认识论的确立奠定了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但不能就认识本身来研究认识,必须把认识同认识的对象、社会发展以及实践的发展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对认识基础、认识对象、认识动力的揭示,认识论就没有自己存在的基础。
(2)辩证法的规律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辩证法是人类认识本身所固有的。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产物和反映,因此,认识的本性必然同物质世界的辩证本性相一致。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同样也是认识发展的规律。认识论所阐明的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一系列关系,无不都是辩证法的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所以,辩证法又是认识论的基本内容。离开了辩证法,人们就无法全面把握认识论的内容。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而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和认识的过程,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标志之一。
(3)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也离不开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真理性和力量只有用认识发展的全部历史才能证明。辩证法既然贯穿于人类认识的全过程,既然是人的认识所固有的,那么,它的内容的丰富性,它的正确性和生命力,就必须由全部人类的实践史、科学史、认识史来检验。离开了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历史,辩证法作为一门科学就不能确立和证实,同时,辩证法的发展及其新范畴的产生,也必须由新的认识来不断丰富和补充。以辩证法的现代发展为例,它总是要以新的认识成果,诸如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有序与无序等认识成果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
6.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有区别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克服了近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自然观和历史观不一致的状况,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少数人的哲学,不单纯是哲学家的哲学,而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4)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目的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8. 阐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案】(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的和非对抗性的。 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矛后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就谈不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性意味着矛盾的相互排斥,甲方对乙方的排斥,必然引起乙方对甲方的排斥。正是对立面的相互排斥使它们处于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同一是包含差异和斗争的同一,斗争是同一基础上的斗争。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如果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不为某种联系所规定,它们彼此间也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因而斗争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必须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同一,又在它们的同一中把握对立。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9. 为什么说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之所以说在意识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是因为: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必然要追溯到劳动,因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十制造和使用工具。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外部世界的劳动不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要求人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所不能胜任的。正是在劳动这一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产生出人类意识这种高级的反映形式。
(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