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801经济学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办法。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推动我国二元经济走向现代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确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解决。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缓解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主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来实现。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
2.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定要求,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
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必须依靠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使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符。
②实行宏观调控是保持社会经济总量平衡,实现按比例地进行资源配置的需要。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下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失衡往往难以避免,并山此导致经济波动,因而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 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
③实行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控手段规范和调节市场,并通过市场引导国民经济按照预定的宏观经济的日标运行。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其价值周转方式有哪些不同?
【答案】(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含义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之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周转方式上存在差异,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
①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②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 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
③固定资本的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 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 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4. 试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生产相对过剩:
①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
②工人的有效需求却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原因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使得工人所得工资部分的比例缩小,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使得工人获得的收入是劳动力价值或以劳动力价值为中心波动,这也限制了有效需求的增加。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 一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可通过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反映出来:
①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一个
企业来看,企业内部的生产是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之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但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却处于一种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这种盲目的生产,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②另一个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问的矛盾。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就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扩大生产规模,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劳动人民购买力较之于生产的增长相对缩小了,因此,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5. 结合本章有关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对比分析美、日、德现代公司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异同。
【答案】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种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
由于各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治制体系、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过程的差异、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尽相同,因此在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和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因此形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同类型。一般来讲,大致分为下面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
(1)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型体制,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公司股权广泛分散,公司控制权市场十分活跃。
美、英等国家的产权结构特点是:
①产权结构分散化;
②在法人持有的股份中,以金融机构持股为主,非金融事业公司的持股比重很小;
③在金融机构持股中,以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股份比重为主,银行持有的股份比重很小。在持股结构上,美国限制法人之间相互持股。即使有,也只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单向持股,所以美国个人持股比例较高,股权结构分散。
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全是按照当代股份制企业理念而设计,尤其是美国,属于正统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股东大会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它选举代表组成董事会行使决策权,董事会聘任总经理行使日常经营管理权,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若经营不善,股东们会向董事会施压,通过“用手投票”来罢免总经理,也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撤资,重新选择投资对象。这主要是美国有一个发达且完善证券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其他各国的区别主要在于美国公司一般不设监事会,而是由董事会去履行监督职责。作为公司资产控制权的所有者,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往往具有重要地位,兼有决策和监督的双重职能。
(2)日本模式
相比较而言,在亚洲模式的代表一一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网络导向型体制。公司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