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国际关系史(含专业英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道威斯计划

【答案】“道威斯计划”是指鲁尔危机发生后,在英美的策划下,研究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于1923年11月成立,并于1924年提交的建议书。该计划大大削弱了德国每年的赔偿额,使赔款的控制权转移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仲裁委员会手里,而德国支付给英法的国的大部分赔款又以归还战债和偿付战争利息的方式转回美国手里。1929年6月道威斯计划被杨格计划取代。道威斯计划是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它改变了德国在欧洲的地位,对德国20年代中后期军国主义经济的复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德国把从美国得到的贷款大部分用来发展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到1929年德国工业总产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其中化学、电力和光学工业居世界之首,为它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约束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巴格达铁路问题

【答案】巴格达铁路问题是指在19世纪德国扩张政策下,对是否在土耳其境内修筑一条连接欧洲、穿越小亚细亚半岛、经巴格达抵达波斯湾的铁路引发的德国与英法俄的冲突问题。由于它沟通柏林、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三地,故又名“三B 铁路”。巴格达铁路一旦建成,便可给德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阔的经济扩张场所,同时,对控制土耳其以及削弱英国和俄国的殖民利益也大有裨益。德国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不可避免地与在近东有着巨大利益的英法俄三国发生冲突。围绕巴格达铁路问题的明争暗斗一直持续到1914年。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巴格达铁路问题便不了了之。

3. 朝美核框架协议

【答案】朝美核框架协议是指于1994年10月,由朝美两国签署的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朝鲜将不退出1985年参加的核不扩散条约(NPT ),同意冻结并最终拆除其核设施; 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在2003年前帮助朝鲜建造两座轻水反应堆以代替石墨反应堆; 同时在轻水反应堆建设过程中,美国将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以弥补其因冻结核反应堆而遭受的能源损失。协议签订后,朝鲜半岛局势得到很大改观,由紧张对峙变成“大缓和、小紧张”。

4. 第二次中东战争

【答案】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是指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的军事行动。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扼亚欧非三洲交通的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1869年运河开通后,英法垄断了运河公司96%的股份。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收回运河。英法采取经济和国际压力,均告失败。10月29日,数万以色列军在英法支持下入侵埃及西奈半岛。英法借口保护运河通航安全,于次日向埃及

提出最后通碟,要求占领赛得港,伊斯梅利亚和苏伊士,遭埃及拒绝。31日,英法从海上,空中袭击埃及,随即入侵埃及领土。埃及军民奋起抗击,宣布同英法断交,停}卜运河通航。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英法侵略行径。11月2日,联合国做出有关各方立即停火的决议。11月4日派出紧急部队监督停火。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1月22日宣布撤出埃及。1957年3月8日以色列军队撤出埃及西奈半岛。

5. 勃列日涅夫主义

【答案】勃列日涅夫主义又称勃列日涅夫学说,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勃列日涅夫制定的在苏联及华沙条约成员国内推行的一套对外扩张和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和政治控制的理论,是一种有限主权论。“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主义大家庭论,即社会主义国家属于一个大家庭,不允许其他势力将一个国家从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出去; ②大国责任论,苏联在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大国,应当承担大国的责任; ③国际分工论,即在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内实现产业分工; ④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应受到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利益的限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是有限的; ⑤国际专政论,即无产阶级专政已经超过了一国范围,可以跨国实行专政; ⑥利益有关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中任何一国,都会涉及苏联的利益。在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强加给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88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新思维,摒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

6. 星球大战计划

【答案】星球大战计划是指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在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是把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国土之前,以求达到消除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的目的。他说战略防御计划是“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和性质如下: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②战略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过去是利用核报复来威慑,使敌手不敢轻易发动侵略。美国“必须谋求另外一种遏止战争发生的手段”。美国要设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迅速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局面,而“更加依靠不威胁任何人的防御系统”,即战略防御计划。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止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我们的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美国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也是对苏联发展核力量和防御项目的反应。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美国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重视与不同的反响。

7.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答案】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是指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北约谋求填补苏东地区权力真空而密切同苏东国家的联系而建立的地区性组织。1991年6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外长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的一项声明中称要加强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谋求同东欧国家“建立建设性瞧伙伴关系,以便进一步促进一个自由和统一的欧洲的安全与稳定”。1991年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会议批准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决定每年同东欧、中欧9国、苏联和波罗的海3国举行一次安全会谈,讨论同欧洲有关的安全问题。首脑会议决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12月20日,北约和苏东25国外交部或代表在布鲁塞尔举行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关对话、伙伴关系及合作的声明》,标志着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声明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1992年3月10日,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在布鲁塞尔总部正式签字,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1992年6月5日在奥斯陆举行了合作委员会年会。会议同意接纳阿尔巴尼亚为第37个成员国。

8. 《航海条例》

【答案】《航海条例》是指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特别是吞并苏格兰和爱尔兰以后,政治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开始把矛头指向海上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到17世纪中叶,英荷两国为争夺海洋霸权和海上贸易垄断权,转入了大规模军事斗争。当时英国对荷兰的基本政策是:如果不能结成坚固的联盟,那么两国就兵戎相见,直至荷兰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根据这一政策的基本思想,1651年英国提出《航海条例》。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二、简答题

9. 冷战结束后,美国全球推行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

【答案】(1)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包括:

冷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实力,大肆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试图在两极格局解体之后新格局尚未确立时建立以其为领导的单极格局,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与以往的霸权主义相比,冷战后的霸权主义更具有欺骗性、侵略性和危险性。

①全球战略寻求建立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从布什到克林顿再到小布什,都把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作为其战略目标,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权。

②频繁地对外用兵,而且经常绕过联合国单独用兵。如对伊拉克的空袭,对阿富汗和科索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