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623文学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2. 审美经验
【答案】审美经验是人们欣赏美的自然物、艺术品和其它人类产品时所产生出来的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不同于一般生理快感,它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与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的反映。在审美活动中,伴随着审美对象与主体同时生成,主题在全身心的投入中对审美对象的反应、感受或体验。它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活生生的动态体系,而不是主体的意识或精神。审美经验所具有的人生实践性是其根本性质之一。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感性直观性、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自由无限性、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3. 浪漫主义
【答案】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到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开始兴起。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唤醒精神和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
4. 审美想象
【答案】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所具有的能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又称审美想象力。审美想象力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一种审美能力。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审美需要是审美活动能否产生的关键,而主体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想象力,是使审美活动顺利展开并实现主体审美理想的必要条件,审美想象具有情感性、创造性与规律性的特点。
5. 文学批评
【答案】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同时又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涵盖非常宽泛,从新书的评介到系统的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的同义语。而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在鉴赏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文本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
6. 滋味说
【答案】滋味说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感的理论,语出南朝齐梁时钟嵘《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就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即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去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钟嵘认为诗歌是否具有美感魅力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张从美感辨味进行作品赏析,要求诗歌创作应“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7.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8.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二、论述题
9. 谈文学创作与时代风尚的关系。
【答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其文学创作总会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从而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这样形成的文学风格也总会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反过来,文学创作的时代风格也会对时代风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时代风格。总体来说,文学创作与时代风尚呈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1)文学创作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时代风尚的制约和影响
①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时代风尚的影响
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其创作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虽与先天的享赋气质有关,但更多受到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任何创作个性和风格,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作家所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时代风尚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们既影响作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又影响作家的文化心理和情感意绪。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厚重的风格、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感和他犀利、尖锐、冷峻的杂文风格,都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历史状况密切相关。
②文学风格的形成,也受时代风尚的影响
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情绪是不同的,这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格,也即文学具备一定的时代风格。文学的时代风格,是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先秦诸子散文感情激越、设想奇特、辞采绚烂,富有论辩性,与当时群雄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文学的时代特点不是时代印记的被动的承受物,它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曹操、曹巫、曹植、孔融、王粟、刘祯等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面对军阀混战、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既敢于正视现实,又怀有“拯世济物”的宏愿。因此,尽管这此作家各有各的风格,如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案的深沉秀丽,刘祯的贞骨凌霜,但他们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文心雕龙》在《明诗》和《时序》篇分别概括为“梗慨以任气”和“志深而笔长”的特点。这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又总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风格。例如,在欧洲曾此起彼伏地盛行过的占典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和巴洛克风格,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③文学风格的转变,与时代风尚的重大变故密不可分
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当时代发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中国的现代作家,大多都经历了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换。如丁玲早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却受到了挫折,这在她早期带有自传性质的《莎菲女士日记》等小说中有着明显的表现,作品呈现出一种浓厚的感伤色彩和浪漫风格。在成为左翼作家,特别是进入延安革命根据地后,丁玲的作品和文风都判若两人。1948年她出版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色彩和写实风格。
(2)时代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文学创作一定的熏染和影响
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时代风格的形成,除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外,也离不开文学创作对其的影响。
例如,唐代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所造成的新文风和时代风格,就是一群古文家的有意识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