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开大学文学院874新闻学理论与实践之新闻采访学新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发布会
【答案】新闻发布会(NewsReleaseConference ),是各种机构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的一种方式。由各单位新闻发言人主持,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我国的政府机关和团体,从1983年开始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首先发言,然后回答记者提问。遇有重要外宾访问或举行大型国际会议,接待或举办单位以及有关国家驻所在国的使馆也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会谈内容或会议情况。
2. 公民记者
【答案】公民记者,是指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发挥记者的作用却非专业新闻传播者的普通民众。公民记者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单一线性的传播格局,进一步强化了信息社会中媒体与受众的新型互动关系; 确立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深刻影响着媒体形态的演变过程,加速了主流媒体的变革。
3. 舆论
【答案】舆论,即众人的议论,或公众的意见。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人们都意识到舆论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什么是舆论却从来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就和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有学者认为: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代表。
4. 《中国的西北角》
【答案】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著。通过巡回采访,系统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行踪等情况,第一次把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一中国西北的社会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以通讯的方式,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姿势,又透露了重大的政治信息,为我国的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5. 摘录
【答案】摘录是指记者把平时在阅读书籍报刊时发现的有用材料有选择性地记录在自制的本子上。书籍和报刊是人类文明及现实社会状况的主要载体,认真阅读和学习书籍报刊对于记者掌握知识、了解某一领域的情况很有帮助。当内容过多不便摘录时,可以采用索引的方法。
6. 新动向
【答案】新动向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方向或新趋向。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
样的矛盾。有的矛盾解决了,有的矛盾一时没有解决,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动向。新闻媒体有责任把那些事关大局的新动向揭示出来,提醒人们注意,「的在于促进矛盾的解决。抓新动向,有赖于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善于透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一般人尚未察觉或没有完全察觉到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它。
7. 道德
【答案】道德通常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解释是:“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种社会现象。”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三部分。职业道德亦称行业道德。它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随着社会的分工和生产劳动内部的分工而产生出现的,是随着这种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8. 报道思想
【答案】报道思想是指新闻单位制定的用于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主要是解决应该报道什么,不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怎样报道,不应该怎样报道等问题。它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重心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贯穿于新闻工作的整个流程。
9. 采访笔记
【答案】采访笔记是指记者采访后记录采访对象言行,采访原始材料和记者自身在采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的载体。记者在日常采访中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好时机。采访笔记能使记者在采访之后迅速进行写作,还能使作者在日后方便查阅,加深对素材的理解。
10.机动记者
【答案】机动记者是指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总编辑或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机动记者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分线,一般是固定跑市政、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部门。但有些突发事件,或是没有固定分线的,或策划选题,就由机动记者去跑。
11.记者知识修养标志
【答案】记者知识修养的标志,主要是指看记者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所谓合理,既要博,又要专。①博,是新闻工作的需要。记者工作接触面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 记者采访的对象,上至国家兀首,下至平民百姓,无所不有; 记者采访的足迹,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所不到; 记者碰到的问题,层出不穷,欲要知晓,无所不问。诸如此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的知识要博,记者应该是“通才”。②至于专,同样是新闻工作的需要。从事哪一方面的采访报道,就应该在哪一方面专深。专和博要统一起来,记者既应是“杂家’夕,又应是“专家”。
12.观察力
【答案】观察力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而不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者善于从一般的现象中捕捉到不一般的东西,更善于透过各种表象,甚至是假象,把握住事物的底细和本质。
二、简答题
13.在现实的实践中,隐性采访这种方式应受到哪些制约? 请举例说明。
【答案】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
(1)不可获取和泄漏国家机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对涉及国家秘密、军事机密的有关事件、内容及其场所,不得进行偷拍、偷录。
(2)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例如,电视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采取“偷拍”的办法。“偷拍”的概念和抢拍、抓拍是不同的,因此更要注意不要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现在我国的新闻法尚未出台哪些“偷拍”是记者的职业行为允许的,哪些“偷拍”则是禁区,但有些约定俗成的界限。比如涉及危害公众利益的事情,涉及违法犯罪的事情,是可以“偷拍”的,因为这是舆论监督赋予记者的权利。但是如果不是涉及公众利益的个人隐私,那“偷拍”就违反了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运用隐性采访这种方式时,还要注意不要侵犯企业法人的商业秘密。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确有媒体因泄露了他人的商业秘密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14.先进人物典型的宣传有什么特色? 请简述之。
【答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许多记者采写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人物。新时期先进人物典型的宣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色:
(1)人物的多样性
①报道部队的有:从团长、军分区政委、守备部队参谋长到指导员、班长、普通战士,以及与部队有关的军嫂、拥军模范等;
②报道地方的有:从市委书记、地委书记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从检查官、信访干部到民警,从气象工作者到医务工作者,从普通的修理工到公共汽车售票员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职务,不同的事迹,构成了先进人物类型的多样性。
(2)协同作战,形成合力
近年来向全国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在做法上较以往有所创新: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中央各新闻媒体协同作战,在同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采访,在同一时间推出报道,集中突出地进行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一齐上,形成合力,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群体的优势。总之,在分合问题上,既要调动各新闻媒体的力量,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在宣传上形成合力,打“歼灭战”; 又要注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