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869新闻业务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方法灵活多样,大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正问

即正面提出问题。正面提问的好处是,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采访外宾,或习惯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有交情的朋友。

(2)狈1问

有些问题,对第一次见面的采访对象正面提出来,效果往往不好,但可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侧问,迂回,费时费心,但不这样,难以了解到真情。

(3)反问即从逆向提问。这种方式运用得恰当,可以促使对方思考,非回答你不可,但要注意提的问题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4)设问

为对方设身处地着想,提出一些假设的问题,启发对方思考,帮助对方回忆。要设问得好,记者需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经验。但在设问时,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对方,诱使对方按照自己设想的一套去谈。

(5)追问

这是提问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把握事物的矛盾,循着对方谈话的脉络,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但要注意不要把追问变成追逼。

(6)故问

即借别人对某人某事的评价,向采访对象提出来,请采访对象答复。有些问题,记者用自己的口气直截了当地提出,对某些头面人物显得有失礼貌,也缺乏策略,可借他人之口把问题提出来。

(7)激问

就是通常说的激将法,提出带刺激性的问题,激得对方不答便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激问只是在一种很特殊的情况下才用。

2. 记者调查研究与其他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有何相同点?

【答案】各行各业都有调查研究的问题,记者的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相比,也有着一定的共同点。

(1)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 用什么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的灵魂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一切革命工作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所谓解决问题,都服从一个总的目的,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不同点在于具体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不同行业的调查研究就会带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党委部门的同志一般是为了了解某方面的情况,总结某方面的经验,制定某方面的政策,指导某方面的工作,解决某力一面的问题去进行调查研究的。他们在进行调查研究时,采取了适合他们完成任务的工作方法。

3. 记者如何在新闻报道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答案】(1)要重视采写新闻

①这里说的新闻是指纯新闻,即消息。在各种新闻体裁中,消息是最基本的体裁。报纸又名新闻纸,不登消息,尽登通讯、文章,无异于杂志; 登的消息少了,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还不行。消息在报纸上应占主要地位,好比一台戏,有唱主角的、有唱配角的,消息应该唱卞角。从记者这一方面来说,多写消息,也有许多好处,可以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培养记者捕捉新闻的能力,训练记者写得快、写得短。

②强调记者多写消息,并不是说记者可以不写通讯,更不意味着反对记者写通讯。通讯也是报纸需要的,也是读者欢迎的一种体裁。内容决定形式,有些题材适合写通讯,写成消息反而不伦不类; 有些记者擅长写通讯,多发挥他在这方面的优势,也无可非议。但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只是要注意处理好写消息和写通讯的关系。

(2)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西方记者漏报重大新闻,有被“炒鱿鱼”的危险; 我们的记者漏报重大新闻,也不是一件小事,至少是严重失职。记者要非常敏锐,不让重大新闻在自己身边溜掉。

(3)要会打大仗、硬仗。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记者要勇于承担,主动出击。

(4)要在新闻报道上不断地开拓创新。

(5)要在思想作风、职业道德、采访写作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给报道组和通讯员作出榜样。

4. 怎样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

【答案】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抓特征,这也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报道中揭示出事物的特点,才能区别其他事物。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比比看看,高低自见”,特点也跟着比出来了。

(1)纵横比较

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可以做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还可以做横的比较:①这个人同那个人比; ②这件事同那件事比; ③这个单位同那个单位比; ④这个

地区同那个地区比; ⑤中国同外国比。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

(2)要注意可比性

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如果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沦; 把条件相差太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也不强。

5. 怎样理解新闻政策及其主要含义?

【答案】新闻政策是指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

我国自1949年以来,至今还没有制定新闻法,也缺乏完整的新闻政策条文,但是,有关的新闻政策规定、原则等还是有的。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至80年代的《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第十五条中的有关规定,19%年9月26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等,均属党的新闻政策的范围,在新中国的新闻法规尚未制定之前,这些新闻政策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均起了一定作用。

6. 记者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答案】记者的理论修养,是指记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即马克思主义水平。记者作为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要提高理论修养,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

(1)历史的经验教训,因为理论水平不高,不仅会导致报道的思想水平不高,而且会导致在理论上犯错误,分不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在报道中出现混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情况。

(2)宣传中常常出现片面性的问题,和理论水平不高、思想方法片面有关。

(3)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都需要在理论上给以说明。

(4)读者的思想水平越来越高,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他们对报道中有一丁点北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很快就能识别出来。所有这些,都要求记者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5)记者的理论修养和报道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理论水平的高低和报道思想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两个记者同时去采访,一个记者的理论水平高,看问题深刻,一个记者的理论水平低,看问题肤浅。结果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一个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思想深度,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另一个既无思想高度,又无思想深度,就事论事,平淡无奇。

7. 穆青倡导新闻散文化的时代背景及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案】(1)穆青倡导新闻散文化的时代背景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通讯题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穆青在1963年《新闻业务》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