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大学管理会计(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责任会计
【答案】责任会计是指企业将所属各级、各部门按其权力和责任的大小划分为各种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等责任中心,并按照责任中心进行会计处理等,实行分权管理,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考核和评价的一种新型的会计管理方式。责任会计是伴随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向企业内部纵深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将企业内部按照可控责任划分为各个责任中心,然后为每个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并按责任中心组织核算工作,最后通过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比较分析来考核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并兑现奖惩。
责任会计体现三个基本原则:①责任原则。②定价结算原则。③利益原则。
2. 因果预测分析法
【答案】因果预测分析法是指只要找到与产品销售(因变量)相关的影响因素(自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就可以利用这种函数关系进行产品的销售预测,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但是,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对产品销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或与产品销售存在某种函数关系,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函数关系进行产品的销售预测。
3. 购买力指数
【答案】购买力指数,是指各地区市场上某类商品的购买力占整个市场购买力的百分比。
4. 标准成本法
【答案】标准成本法是指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获得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
5. 批别动因作业
【答案】批别动因作业是服务于每批产品并使每一批产品都受益的作业。
二、简答题
6. 简要说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两者初始确认金额的主要区别及两者期末计量的异同点。
【答案】(1)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的主要区别:①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取得时,应当按照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取得时所支付的价
款中包含了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是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的,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投资收益。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同时,应当计算确定其实际利率,并在该持有至到期投资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2)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计量的异同点:①相同点:A. 在资产负债表日两类金融资产都要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B. 出售的时候,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取得价款之间的差额以及持有过程中累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计入当期损益。
②不同点: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
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7. 说明在投资决策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答案】科学的投资决策应考虑以下因素: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资本成本。
所谓货币时间价值,指的是货币经过一定时间的投资与再投资后,所増加的价值。
现金流量指的是在投资活动过程中,由于引进一个项目而引起的现金支出或现金收入増加的数量。投资决策涉及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净现金流量。
资本成本也称资金成本,指的是企业资本结构中各种长期资金使用代价的综合。
8. 管理者在对公司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完全成本法而非变动成本法,那么将会对价值链的哪些环节产生不利影响? 其不利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案】完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相比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
,成本随着产品的流转而结转;而变动成本的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
法则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视作当期的期间费用,随同销售和管理费用一起全额扣除,而与期末是否结余存货无关,产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
由于存在上述的不同使得两种方法的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参与期末成本的分配,这样,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额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因此,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
其次,采用完全成本法得出分期损益不同。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导致两种计算方法下损益表的基本结构也有所差异。在产销量不平衡的情况下,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当期税前利润,往往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当期实际发生的费用,会出现“销售量下降而只是由于产量大幅度上升导致利润不减反增”这样一种极端不正常的现象。这种信息会导致企业盲目生产,其结果是造成产品积压,而产品积压不仅会导致资金长期占压和保管成本上升,还可能会导致产品的永久损失,如折价、毁损、报废等。
此外,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必须进行分摊,易产生主观臆断性。相反,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全部作为期间成本而从贡献毛益中一笔扣除,从而省却了各种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摊工作,不仅大大简化了产品成本的计算工作,而且避免了各种固定性制造费用分摊中的主观随意性。
9.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中,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的制造费用。其特点主要有:
①符合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公认会计准则认为会计分期是对持续经营的人为分割,应该尽量保证持续经营假设下经营的均衡性。完全成本法强调持续经营假设下经营的“均衡性”,认为会计分期是对持续经营的人为分割。这样固定性制造费用的转销时间也就并不十分重要,它是可以在将来换取收益的资产,
②强调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在成本补偿方式上的一致性。完全成本法认为,只要是与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均应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固定性制造费用也不例外。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一起共同构成产品的成本,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来。
③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归集于产品而随产品流动,本期已销产品和期末未销产品在成本构成上是一致的。在一定销售量的条件下,产量大则利润高,客观上完全成本法有刺激生产的作用。
(2)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中,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其特点主要有:
①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计算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将产品的制造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认为只有变动性制造费用才构成产品成本,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应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被认为属于取得收益而已然丧失的资产。
②强调不同的制造成本在补偿方式上存在差异性。变动成本法认为产品的成本应该在其销售的收入中获得补偿,而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品的销量无关,只与企业是否经营有关,因此不应该将其纳入产品成本,而应在发生
的当期确认为费用。
③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在一定产量条件下,本期间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成本,导致损益对销量的变化更为直接敏感,客观上有刺激销售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概念中不难发现,二者的根本区别或者说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固定性制造费用,即固定性制造费用到底是一种可以在将来换取收益的资产,还是为取得收益而已然丧失的资产。这一区别也决定了两种不同成本计算方法各自的特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