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艺术学院美术概论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野兽派主义艺术特色。
【答案】在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上,以马蒂斯为首的一群年轻艺术家展出了自己的油画作品,因这类作品表现的物体形体与色彩被变形、被夸张,并显示出一种与传统美术相歧异的表现力,被人们称为野兽,“野兽主义”由此得名。野兽派主义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野兽主义的画家抛弃西方传统艺术中体积、明暗等造型手法,用纯色和自由的轮廓线造型,保持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性。
(2)野兽主义是一很松散的团体,其风格属于泛表现主义的范畴。
(3)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
(4)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
2. 简述美术发生理论中的游戏论。
【答案】游戏论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宾塞。席勒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动力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他既是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辩证统一,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标志。席勒的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原始美术的审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他的游戏论中关于动物过剩精力的发泄与游戏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人的本能冲动和需要对美术发生的作用也有启发性。斯宾塞发挥了席勒的游戏说,人们因此把游戏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 为什么艺术作品能积极能动地反映生活?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积极能动的反映生活,原因在于:
(1)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家的创作动因,来源于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往往与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关。
(2)艺术家在创作中有选择地反映生活。
艺术反映生活的能动性、积极性,还表现在艺术家创作时,经常会按照自己的愿望、理想去剪裁、重组自然和社会的样态、秩序,使之成为较之生活本身更有情趣、更有意蕴的艺术画面。艺术家有选择地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只反映生活的一角,却寄寓着艺术家深刻、丰厚的社会理想。
(3)不同艺术家对同一对象的理解和创作存在差异。
艺术家用独特的加工改造的手段去反映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都是经过艺术家加工改造过的生活。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客观对象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这源自于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经验,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4)艺术作品对生活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艺术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艺术能动性的突出表现,社会生活对艺术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是第二位的。艺术的反作用取决于社会生活的状况,当社会生活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艺术的反作用不那么清晰可见; 当社会处在激烈动荡阶段,艺术的反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4. 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有哪些?
【答案】美术作品是美术创作的成果,也是美术接受与消费的基础。在美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作品的两个重要要素。
(1)美术作品的内容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艺术认识的客观化。美术家的艺术认识作为美术作品的内容,是一种确定的、客观化的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美术作品中内容的构成因素:
①题材。题材是美术家在审美地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而在美术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一定的现实生活。题材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
②主题。主题是美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对题材及其意义的认识、评价、态度和情感等,属于作品内容的主观因素。主题是作品内容中最重要的东西,通常也被称为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
(2)美术作品的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即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物质材料、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态。它包括两种基本的构成因素:
①一是内部形式,即“组织结构”。作为美术作品内部形式的组织结构,在美术理论中,也称为“构图”,“布局’夕、“经营位置”等,它是从作品的整体结构,即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这一方面来把握内容的,更具体地说,它关心的是题材、形象及其相关的明暗、光线、色彩、线条在作品中的位置及其相互联系,所以,它是美术作品的内容向其存在方式推移的第一步。
②二是外部形式,即“美术语言”。对作品形式的欣赏,即是对由这两者构成的作品“形式美”的欣赏把握。如果说美术作品的组织结构是作品内容向外推移的第一步的话,那么美术作品中的语言则是作品内容向外推移的第二步,它使内容与组织结构具体化、物态化。
(3)美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①形式与内容是相互联系而存在的,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也没有不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 ②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一者之间是相互依存而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对于任何美术作品而言,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二、论述题
5. 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第一法即“气韵生动”,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序言中提出了绘画“六法”的第一条“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命题,“气”原为哲学范畴,古人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观点流行于魏晋,对美学的“气韵”概念有深刻的影响。作为美学范畴的“气”,主要指艺术作品中那种生生不息的艺术力量,它是自然宇宙的生命力和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力的统一。“韵”在此处非指音韵,而是从当时人物品藻中引用的概念,在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盛行,“远韵”、“高韵”、“神韵”、“逸韵”等术语流行,大多指的是人物所表现的精神情调、个性特征。美学范畴的“韵”也保留了这一含义,指透过人物的外在形相传达出来的人物的内在精神个性。总的来看,“气韵生动”指的是艺术作品中那种超越于外在感性形相之外的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它是艺术家主观精神与自然宇宙的内在生命的统计。
应该注意的是,“气韵生动”和“神似”这两个美学命题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气韵”固然离不开“形似”,但是有超越了“形似”而达到了“神似”。拘泥于外在形相的相似而不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是不可能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和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元代的杨维祯说得更明白:“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谢赫把“气韵生动”置于“六法”之首,足见重视。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艺术作品的超越具体形相之外的审美力量的一贯特征。与西方相比,中国美学主神似、表现、写意、追求超形象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因此,谢赫的“气韵生动”的命题与中国美学中“意境”、“神似”、“超以象外”等都有内在的联系,共同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