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如:立志勤学、爱国爱民、尊师敬业、孝亲敬长、勤劳节俭等,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形",也是中华民族的"魂"。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与发展,形成了我们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而这其中,思想又是其最为核心的部分。在历史传统的进程中,“孝亲敬长”一直是培育青年人修身敬业、爱国睦家的重要途径之一。“孝亲敬长”的思想概念在世代相承的历史过程里,日渐丰富和充盈,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整体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道德伦理,熔铸于传统文化之中。
然而,伴随着历史前行的脚步,旧的道德伦理体系正经受着新事物和新思潮的碰撞与冲击。当下,道德文化,尤其是“孝亲敬长”思想的流失和缺位,已悄然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新的时代,伦理道德成为新的问题,同时,进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也成为政府、社会和每个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严肃命题。尤其,作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认真考察“孝亲”思想的严峻现实,冷静分析其流失的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提出建设性的“孝亲”德育思想和方法,则无论是对于个体成长及个人心灵家园的落定,还是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建设,都是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的。本文正是从“孝亲敬长”思想在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出发,通过对传统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与思考,以较为客观的调查、比较,论述了当下“孝亲敬长”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实行“孝亲”思想教育提出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笔者主要从传统,现实,社会,家庭,教师,学生的角度,对“孝亲敬长”思想教育进行回顾,考察,审视,分析和探究,旨在强调“孝亲敬长”思想教育在当下重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试图寻找培养中学生“孝亲敬长”品德的有效方法。
第一部分主要对“孝亲敬长”思想的历史传统进行回顾,着重论述“孝亲敬长”思想在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同时对“孝亲敬长”思想的封建性内涵加以重新审视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新时期“孝亲敬长”思想教育作出范畴界定和内核定位。
第二部分则着重对当下“孝亲敬长”思想现状进行审视和梳理,通过具体的数据和事例列举,指出转型期中国社会中“孝亲敬长”思想的尴尬存在和现实困境,并从社会,家庭,教师及学生——即主客体方面进行“病理“剖析,指出“孝亲敬长”思想流失和缺位的社会学及心理学原因。
第三部分主要是解决问题。笔者从上述的分析中,结合当前教育思想、政策及中学生心理成长特征,提出新时代“孝亲敬长”思想教育的途径和办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