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公共关系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组织应如何调节与消费者的关系?
【答案】消费者关系是组织外部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1类。因为一般说来,组织自身目标的最终实现与否就直接取决于它与消费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另一方面,对组织外部公共关系来说,消费者也是与组织关系最为广泛、密切的一类公众,他们不但分布广(如城市与乡村、国内与国外)、种类多(如工人与农民、妇女与儿童),而且往往表现为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如销售与购买、服务与服务消费等等。
此外,消费者关系并不局限于生产或推销生活资料的组织,也包括生产或推销生产资料(如钢材、矿石、木材)以及精神产品(如书籍、报刊或非物化的服务项目,如导游、表演)的组织。也就是说,一切生产或推销物质和精神产品供社会消费的组织,都存在着消费者关系。
“顾客总是正确的”这一句口号可看作组织对消费者关系的一般原则,它不但概括了组织与消费者的关系状态的最佳境界,而且直接反映了组织在处理、调节与消费者关系时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事实也如此,本着对公众负责的精神以及维护与发展本身利益的目的,组织应主动地调节好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做法有以下四条:
(1)根据消费者特点,协助职能部门制定各自合适的优质服务程序和创造最佳的消费环境。比如服装就不同于食品、书籍、家电等其他消费品,应该制定相应的服务措施,如设立男女各式服装专柜、代人剪裁、定制特型服装等,并布置模特儿、穿衣镜、试衣室等设施,为消费者选购服装创造相宜的服务环境。
(2)以消费品为桥梁,配合营销部门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而又稳定的关系,开发消费者所蕴藏的消费潜力。以出版社、书店为例,应该看到,将书籍卖出并不是与购书者关系的终结,而是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开始。书商可用面对面的小型座谈会或不见面的互联网,听取读者对图书出版、发行和销售工作的看法,并以之作为今后如何优化出版选题、扩大发行、改变图书上柜品种的参考。
(3)为保障消费者权利而制定具体的维护措施,其原则内容主要有安全、陈述、选择、知晓四个方面。以食品为例,组织应对消费者的卫生健康负责,允许消费者陈述其对消费品的意见,保证消费者有选择消费品的自由,消费者有了解(知晓)有关商品的性能、使用、保管等情况的权利。一个组织只有把握好了上述四个原则,才有可能搞好消费者关系。公关人员的工作就是配合管理层和职能部门,想方设法把这些原则落到实处。
(4)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配合和协助职能部门不断开发适应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
或服务方式。随着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消费品位、消费期待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无论从品种、款式上,还是性能、内容上,都会产生新的需求和愿望。这种需求和愿望可以变为无限商机,变为扩大和深化消费者关系的极佳机会。
2. 简述公共关系“个体切入”的四个层面。
【答案】公共关系“个体切入”的四个层面如下:
(1)关系的情感管理
关系是人的关系,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既魅力无穷又飘忽不定,因而难以捉摸。因此一旦牵涉到关系,情感管理就成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就有了认真对待、精心管理的必要。关系的情感管理事实上是作为关系管理的公共关系中最经常、最难以预测结果的一种管理。
情感常常是非理性的,但有效的情感管理必须靠理性、靠素质、靠一个人的情商的高低。情商由两种基本能力组成,一个是情感界定能力,一个是情感表达能力,两种能力合成为情感管理能力。
一个职业公关人员应该学会在仟何时候、仟何语境中审时度势,做好人的情感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J 清感的界定能力和表达能力。
(2)关系的权力管理包括公共关系在内的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种权力结构,都有权力管理问题。关系的权力管理是关系管理中的又一个重要层面。
权力的表层结构是传统权力理论最为关注的问题。现代权力理论把视线更多地转向了权力的深层结构。权力的深层结构,指的是那些不贴权力标签的权力现象,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或者“关系无意识”。
组织和关系中的权力象征露于表面,容易被人感知和认识。人们忽视的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权力分配或行使有关的种种规则和规范的“内化”和“转化”一一对某个特定组织或关系的规则的“内化”,和对从背景文化中早就习得的规范的“转换”。
(3)关系的冲突管理
冲突也是关系的伴随品,就像有关系就有情感问题、有权力分配一样,有关系也必然有冲突。 ①冲突大体可以分成四类:
a. 冲突极端的形式,如恐怖活动、暴力凶杀等,这些冲突可称为“极端冲突”。
b. 基于利益、文化价值、个人信仰的相背而引起的“斗争”,属于“原则冲突”一类。
c. 由经验世界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认知视角的变化而引起的“分歧”,这种冲突可以被称为“非原则冲突”。
d. 言语或非言语交流和沟通方式的不协调而发生的“摩擦”,可以叫做“言语和非言语冲突”。 ②公共关系专业人员经常要处理的,是属于第四类的“言语和非言语冲突”和属于第三类的“非原则冲突”。“言语和非言语冲突”是由交流和沟通方式的不协调而发生的“摩擦”。这样的“摩擦”时时处处发生,处理的原则是何时发生就何时处理、何处发生就何处处理。“非原则冲突”是由经验世界的不同、知识结构的差异、认知视角的变化而引起的“分歧”。处理这样的
冲突,往往要进行一番调查、一番分析、一番耐心的解释工作。较为棘手的是第二和第一类冲突,即“原则冲突”和“极端冲突”。富有经验的公关人员在处理此类冲突时,要十分注意天时地利人和诸种因素,要做好请示汇报,处理要及时、果断,既要把握政策性,又要讲究艺术性。
(4)关系的变化管理
现代人正挣扎于一个充满变化、动荡不定的世界,“过去”越来越遥远,“现在”越来越短暂,“未来”越来越难以应对。人在本质上是不喜欢变化的,但变化一一环境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变化一一无法抗拒地把我们紧紧地包裹起来。许多组织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动于衷,受到的惩罚是伤于死于无法解脱的危机之中。
3. 从口语传播的角度来看,新闻发布会上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答案】新闻发布会是组织传播各类信息的最好形式之一。从口语传播的要求来看,在新闻发布会的进行过程中有下列事宜需要特别注意或事先策划:
(1)要注意会议接待人、主持人、发言人的角色搭配。接待人的作用主要是引人入场,因此其用语必须讲究礼貌,任何在记者面前的无礼用语和怠慢态度都不应发生,这里需要的是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主持人的作用是调度和控制会场气氛,因此,他要善于辞令,语言要幽默,形式要活跃,以避免或消除过分紧张的气氛。而发言人是代表组织出面的,因此,态度要庄重,用词要准确、贴切、精当,必要时,也可夹杂幽默风趣的话语,但谨防弄巧成拙。
(2)处理好应该回避的技术性问题。新闻发布会免不了会有记者提出一些组织者事先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的是一时回答不了的,有的是一时不便回答的,有的还涉及不可公开的机密。对于这类间题,可以采取软性回避的态度,但不能强硬地拒绝回答,老资格的发言人往往通过口语变化向记者解释这类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话题。但这并不是要给提问者和听众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该解释的问题还应当解释清楚,但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争取巧妙地转移主题,以免造成尴尬局面。一般说来,记者也是通情达理的,当你已做了必要的解释并及时地调换话题后,他也就不便继续追问了。
(3)始终保持镇静、温和、礼貌的姿态。一般情况下,要保持镇静、温和、礼貌的姿态并不难,但如果记者或与会者故意、突然地发难,主持人和发言人仍要保持这种姿态就有一定的难度。有良好公关意识的主持人或发言人,总是避免粗暴地打断记者的发言,也不会采取非言语动作暗示或阻止他们提问,他们仍将保持温良恭检让的镇静态度听取记者的发言,并做出得体的、不卑不亢的答复。
(4)灵活运用信息发布的两种形式。在记者招待会上发布信息,至少有两种形式:①陈述、说明或解释一定的事实; ②显示和表露一定的态度和立场。一般说来,前一种形式比较能让听众满足,因为在对事实的陈述、说明或解释过程中往往包含了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所以一般说来,能用前一种形式时,就尽量采用前一种形式。当这种形式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充分运用时,采用后一种形式同样可达到信息发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