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日通交,泛泛讲来,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也早有记录可查。但随着时代的前进,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其他客观事物的演变,中日之间的往来,也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往往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六朝以前,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还模模糊糊,渡海直航也无法想像。人们虽有往来,走陆路得通过朝鲜和辽东半岛,走海路也只能紧紧地依傍这两个半岛的海岸航行,路程遥远,旅途困难,所以虽有往来,也不可能于频繁,更不可能携带大批物资了。到了隋唐时代,日本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尽管久负盛名,在历史上也硬实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受到时代的限制,渡海也依然十分困难。按照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既掌握了天时变幻的规律,对于万里鲸波,也躲免不了,更不用说克服了。因此,每渡一次海,就是冒一次险,往往牺牲惨重,代价高昂。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当然也不可能经常派遣,更不可能输送大量笨重的物品,因此终唐之世大约二百一十年间,实际派来中国的遣唐使仅十五次。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船舶,不是葬身海底,便是漂流得无影无踪。其中明确来回安全,人船都无损丧的,似乎仅有717年派来的一次,算是难得的例外。当时两国情况悬殊,日本为了促进本国的发展,必须多向中国学习,把遣唐使看成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不惜代价。全部由政府主办派遣,私人是无力冒这样大的风险的,因此只能说是官使时代。 及至五代,中国海员首先掌握了季节风的规律,同时造船技术,也有相应的进步,航行在东海之上,不但无需冒太大的风险,借风使船,而且还相当便捷,来回于中日之间的人们,渡海已不再视为畏途。买贱卖贵,从事商贩活动的人,已有利可图,从此出现了私商活跃的时代。 但五代历时短暂,只能说初露端倪。到了两宋才算真正进入了繁荣时期,因此宋代中日关系的特点,可以说是商贩往来经营贸易为主的时代。早期完全由中国商人包揽,后期日本商人也起而参加竞争,成为以商人来回运贩物货的天下。其他如传递公私信件,旅客往来以至佛徒的朝圣求法,也都依靠商船搭载,成为他们附带的次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