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华大学艺术学院831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案】要想有效、合理地集合织织资源,安排好组织内全部的业务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必须将组织活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部门和岗位上去,确保“事事有人做”。另外,组织中的每一项活动终归要由人去完成,组织部门设计就必须考虑人员的配置情况,使得“人尽其能”、“人尽其用”。特别是,组织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和再设计组织部门结构时,必须贯彻因事设职和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及时调整与组织环境不相适应的部门和人员。使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整合和优化。

(2)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古典的管理理论强调分工是效率的基础。在组织的部门设计中,必须要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和关系分析,并按照分工与协作的要求进行业务活动的蛆合。部门设计者可以依据技能相似性的归类方法集合相关的业务活动,以提高专业分工的细化水平。但是,过分强调专业化分工也会造成管理机构增多、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等问题。这反而会使管理效率下降。这时,可以依据关系紧密性的归类方法,按照业务流程管理的逻辑顺序来集合业务活动,以达到紧凑、连续、利于协作的工作效果。

(3)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部门精简高效是每一个部门设计者所追求的理想效果,作为一项基本的原则应当贯彻在部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项活动过程中。按照这一原则,部门设计应当体现局部利益服从组织整体利益的思想,并将单个部门效率目标与组织整体效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部门设计应在保证组织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下,力求人员配置和部门设置精简合理,不仅要做到“事事

,而且要“人人有事做”,工作任务充裕饱满,部门活动紧密有序。 有人做”

2. 什么是组织生命周期? 简述各阶段的特点。

【答案】组织的生命周期是指组织的产生、成长和最终衰落的过程。格林纳认为,一个组织的成长大致可分为创业、聚合、规范化、成熟、再发展或衰退5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管理体制和职工心态都有其特点。每一阶段最后都面临某种危机和管理问题,都要采用一定的管理策略解决这些危机,以达到成长的目的。如图所示。

(1)创业阶段

这是组织的幼年期,规模小,人心齐,关系简单,一切由创业者决策指挥,组织的生存与成长完全取决于创业者的素质与创造力。他们创造了市场,掌握整个组织的活动与发展。这些创业者一般属于技术业务型,不重视管理。随着组织的发展,管理问题日趋复杂,使创业者感到无法以个人的非正式沟通来解决问题,因此到了创业期的后期,组织内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从而产生“领导危机”。

(2)聚合阶段

这是组织的青年时期。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人员迅速增多,组织不断扩大,职工情绪饱满,对组织有较强的归属感。创业者经过锤炼,自己成为管理者或引进了有经验的专门管理人才。这时,为了整顿正陷入混乱状态的组织,必须重新确立发展目标,以铁腕作风与集权的管理方式来指挥各级管理者,这就是“靠命令而成长”。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中下层管理者由于事事都必须请示、听命于上级而逐渐感到不满,要求获得较大的自主决定权。但是,高层主管己经习惯于集权管理,一时难以改变,从而产生“自主性危机”。

(3)规范化阶段

这是组织的中年时期。这时企业已有相当规模,增加了许多生产经营单位,甚至形成了跨地区经营和多元化发展。如果组织要继续成长,就要采取授权的管理方式,采用分权式组织结构,容许各级管理者有较大的决策权力,即“靠授权而成长”。但是日久又使高层主管感到,由于采取过分分权与自由管理,企业业务发展分散,各阶层、各部门各自为政,本位主义盛行,使整个组织产生了“控制性危机”。

(4)成熟阶段

,组织又有采取集权管理的必要,将许多原来属于中、基层管理的决为了防止“控制性危机”

策权重新收归总公司或高层管理者,但由于组织已采取过分分权的办法,不可能重新恢复到第二阶段的命令式管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加强高层主管监督的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整体规划,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成立委员会组织,或实行矩阵式组织。一方面使各部门

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使高层主管能够掌握、控制整个公司的活动与发展。为此就必须拟定许多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手续。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规定、制度成了妨碍效率的官样文章,文犊主义盛行,产生了“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

(5)成熟后阶段

此阶段组织的发展前景既可以通过组织变革与创新重新获得再发展,也可以更趋向于成熟、稳定,也可能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走向衰退。为了避免过分依赖正式规章制度和刻板于续,必须培养管理者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与自我控制以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另外要逐步增加组织的弹性,采取新的变革措施,如精简机构、缩小核算单位、开拓新的经营项目、更换高级管理人员等。

3. 员工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培训是指组织通过对员工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改进目前知识和能力的一项连续而有效的工作。培训旨在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促进组织的发展,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补充知识

为了防止组织中各层级人员工作技能的衰退,组织必须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使他们掌握与工作有关的最新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虽然可以在工作前的学校教育中获取,但更应该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加以补充和更新,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锤炼和提升。

(2)发展能力

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根据工作的要求,努力提高他们在决策、用人、激励、沟通、创新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特别是随着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和非个人行为化,改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这使得组织内对合作的培训变得愈发重要,这也是衡量组织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3)转变观念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员工培训的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对组织中各个成员特别是对新聘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根据环境和组织的要求转变观念,逐步了解并融于组织文化之中,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按照组织中普遍的行动准则来从事管理工作,与组织目标同步。

(4)交流信息

组织培训员工的基本要求是要通过培训加强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使新员工能够及时了解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变化、技术发展、经营环境、绩效水平、市场状况等方面的情况,熟悉未来的合作伙伴,准确而及时地定位。

4. 简述战略性计划的内容。

【答案】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任务小在于看清企业目前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