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次级群体
【答案】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2. 主干家庭
【答案】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己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3.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在《口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5. 索引性表达
【答案】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其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尽管模糊和不精确,却不妨碍社会互动的进行。索引性表达是加芬克尔在《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6.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7.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8.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二、简答题
9. 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答案】(1)亚文化的含义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井不是径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10.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
【答案】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概念分别为:
(1)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日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
①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②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③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2)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其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及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基本性质。
(3)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其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11.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范式?
【答案】在社会学发展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逻辑特征以及所采取模式的不同,社会学的范式大体可概括为三大类型:实证范式; 解释范式:批判范式。其主要内容如表所示。
表
12.在对社会不平等的解释上,精英理沦与马克思阶级理论存在着哪些差异?
【答案】精英理论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差异主要包括:
(1)阶级是由人们在所有制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是基于社会差别的不平等; 精英则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
(2)阶级论认为,阶级关系是一种稳定性不平等,个别成员的社会流动不足以从总体上改变稳定的阶级格局; 而精英论则把个人天赋能力视为社会流动的动力,认为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变稳定性不平等为暂时性不平等。
(3)阶级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个人的努力很难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各阶级间业己存在的壁垒构成了它们相互流动的障碍; 精英论则认为,个人能力可以缩小乃至弥合竞争起点上的差距,精英循环足以打破阶级壁垒。
(4)阶级论把阶级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质视为社会冲突的根源; 而精英论则认为,冲突和革命的根源主要是精英循环的通道不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