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物营养所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学位]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有什么样的地位与作用?

【答案】(1)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是由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Rural Sociology Association ,IRSA )负责举办的学术性会议。国际农村社会学联合会是欧洲农村社会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ESRS )和美国农村社会学会(Rural Sociological Society,RSS )中许多成员开展大量国际合作和共同愿望的产物。

(2)世界农村社会学大会针对促进社区的建设,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全球共同抵抗风险,在全球化世界构想中繁荣农村的未来等议题召开学术会议,致力于促进农村的发展。

2. 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答案】(1)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农业是人类生存的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

(2)必须把“三农问题”提到战略地位高度来认识,认识到“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①农业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首先必须从事衣食方面的农业生产。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并将有政策和科学来保证这一战略地位的实施。

②农民和农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a.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比重大;

b. 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

c.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当前的教育问题?

【答案】解决我国农村当前的教育问题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农村的教育教学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方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必要的时候在农村中进行新课改,让学生学到能谋生、能致富的实用型知识与技能。

(2)增加农村教育的投入,増加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教育的教学设置,提高农村

教育的教学质量。

(3)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监护网络。

(4)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同时结合非政府组织兴办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公益性事业的帮助,不仅改善农村地区的教育设施状态,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满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要求,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长足发展。

4.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试述农业产业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答案】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村经济,按照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即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农业产业化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程中人们对新制度的需求中产生的,是农业制度创新最引人注目的制度安排形式,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第二次革命”。

(2)特点

①农业产业化表现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和纵向化的特征;

②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它按照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通过利益纽带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③在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上,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5. 论述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

【答案】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是消除城乡融合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2)设置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制度,替代旧制度对各方面因素进行激励,以求各种资源的效率调整到最佳状态;

(3)当新的制度中又出现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因素时,应及时予以调整,继续推进制度创新迈向更高阶段;

(4)任何国家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都同时又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旧有的阻碍城镇化的制度逐渐瓦解,而新生的促进城镇化的制度不断涌现;

(5)—种有效的供给激励的制度安排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或阻碍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就是力求消解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创制有效率的制度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使在不改变其他因素的基础上也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对于我国整个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6. 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日益走向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它是清末民初“村治”、“村政”的延续与发展。

这个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兴起,其主要缘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部因素

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以土地为生,但北伐战争胜利后,军阀混战,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掠夺有增无减,又逢特大水旱灾害,农村问题更为严重。

②外部因素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将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倾销其洋货,争夺中国城乡市场。由是中国农村经济日趋衰落,农民贫困加剧,生活质量更加恶化。

(2)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由于日本侵略大举进攻,乡村建设运动遭受破坏。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由河北保定迁往湖南长沙,不久内迁重庆。1940年晏阳初在四川巴县歇马场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为国民党政府培养县政人才。

各地建立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模范村或县进行乡村建设,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和主张,进行了一系列务实的实践尝试,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形成了一场规模颇大的社会运动。

7.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8. 传统农村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从整体上来说,传统农村文化具有如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