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和所取得的经验。
【答案】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县为主体、乡镇为基础,围绕主要为当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对县级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机制进行综合、优化和调控,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村教育体系,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1)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历程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
①探索性阶段。主要标志是初步形成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雏形。
②建立实验县、示范乡镇,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的阶段。突出标志是涌现出一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典型。
③由实验进一步扩展到实验大区的推广阶段
突出标志是国家教委将积极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纳入“九五”和2010年教育发展规划。
(2)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从实验到扩大,取得的经验包括:
①教育观念更新是启动和改革的基本前提;
②构建适应并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体系框架是改革和实验的重要目标;
③实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是深入开展改革和实验的关键;
④坚持城乡一体化和高校、科研单位参与,能提高改革和实验的水平;
⑤建立和健全客观督导评估制度是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保证;
⑥坚持科学方法是改革和实验出成果和出效益的基本要求;
⑦开展项目教育是促进农科教相结合,深入进行改革和实验的重要途径。
2. 试述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答案】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2)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哪些阶段?各阶段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1)我国农村扶贫经历了救济型扶贫、开发型扶贫和文化型扶贫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特点如下:
①救济型扶贫
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不利的宏观经济条件的冲击而缺乏劳动能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救助,是一个“输血”的过程。
②开发型扶贫
以鼓励贫困者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贫困者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心是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自我发展的条件,并以此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基础;它是一个“造血”的过程。
③文化型扶贫
直接以贫困主体——“人”为对象,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通过民主选举干部和实行村民自治来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以此重新构造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新机制。
4. 怎样理解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1)农民价值观念的二重性
中国农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主要表现在:
①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
②家庭主义和个性的压抑。
③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
④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
⑤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
⑥均平思想与特权理念共存一体。
⑦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2)农民价值观念更新的意义
①开放观念。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也开启了农村封闭的大门。走出去,请进来,双向交流,为农民开办了一所所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大学,农民在坎坷中摸索、学习,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
②市场观念。在农村产业结构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把市场经济引入农村生产活动,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并赢得了市场。
③竞争观念。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竞争意识明显地增强了。
④信息观念。与市场、竞争观念相伴随,农民的信息观念逐步确立。
5. 农村社会保障怎样分步走?
【答案】(1)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
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指以法律为依据,国家、社会群体、个人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福利、农村优抚安置等项目。
(2)农村社会保障分步走的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范围和标准的制定必须要与各地区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保障需求相适应。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成地区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说要分为以下几步走:
①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它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突破口。
②积极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和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这样就可以进一步保障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保障特殊人群如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6. 乡村建设运动有哪些内容和理论?
【答案】(1)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
①兴办教育,培养农村人才。
②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
③流通金融。
④提倡合作组织,指导农民成立各种(运销)合作社。
⑤办理地方自治,期望还政于民,实行宪政。
⑥建立乡村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⑦移风易俗。
⑧引发学术研宂,推动农村社会学发展。
(2)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
①晏阳初的“民族再造”思想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人的问题,主张在农村进行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根治中国贫穷落后的愚、贫、弱、私“四大病根”,以达到“民族再造”,强国救国的目的。
②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
1928年,梁漱溟在前人“村治”的基础上提出“乡治”的主张,随后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念源自他的孔子哲学思想和对中国国情特殊性的认识。中国的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是社会构造的崩溃,以及政治上的无办法。社会是有机的,要为社会开生机,必须从根(乡村)上开,即重建一套组织系统,并使之与中国社会相配合。
7. 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答案】(1)农村社会学从美国传播到中国先于日本,其途径主要有两条:其一是美国学者包括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农村社会调查进行的示范性传播;其二是中国留学生在欧美国家选学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