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交通大学现代物流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运输

【答案】运输是指商品的载运和输送。运输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使商品的交易过程能够顺利完成必须经过的一道环节,它把商品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和进行商品的再生产。

2. 大物流论

【答案】徐寿波教授对物流科学理论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发表《物流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前沿》,被专家学者称为大物流论,主要有五个主要理论:物的流动论、综合物流论、大物流工程论、大物流科技论和大物流产业论。

3. 物流历史

【答案】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在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物流发展及物流学科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将物流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2)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简答题

4. 常见的不合理运输现象有哪些?

【答案】在组织物质资料的运输过程中,如果不顾物质资料的区域分布特点,忽视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工,造成运力浪费、费用增加,就会导致运输不合理现象的出现。运输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空驶运输

空驶运输是指运输工具不载货的运输。由于运输计划不周或者未能有效地利用社会车辆,就可能造成起程或返程空驶现象。

(2)运能利用不充分

由于运输工具装载不合理或者运输计划不到位,可能造成运输工具的有效运能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比如,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较轻的货物未能和较重的货物搭配装载,导致在运输工具容间己经用完的情况下,运输工具的载重能力还有很大的富余。

(3)相向运输

相向运输是指同种货物或替代性非常强的货物在同一线路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输而发生一定程度的交错重叠的现象。相向运输的交错重叠部分,对企业而言是一种无谓的浪费。

(4)迂回运输

在迂回运输的情况下,货物本可以选择一种较近的运输路线,却绕道而行,选择了一种较远

的运输路线,导致运输费用不必要的增加。

(5)倒流运输

倒流运输是指货物从销地流回产地或起运地的一种运输现象。这种双程运输都是不必要的;是对运力的一种浪费。

(6)过远运输

过远运输是指在调运物质资料时舍近求远、放弃从较近的物质资料供应地调运,而从较远的物质资料供应地调运的一种运输现象。

(7)重复运输

重复运输是指本来可以直接将货物运到目的地,却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将货物卸下,再重复装运送达目的地的运输方式。重复运输虽未增加运输里程,却增加了装卸搬运次数,导致装卸搬运费用和货损的增加,降低了货物流转的速度。

(8)运输工具选择不当

由于对运输工具的选择不当,导致运输费用增加,或者货物运输不及时。如在近距离运输中选择铁路运输,由于不能形成门州运输,需要增加装卸搬运环节,造成运输费用的增加。

(9)超限运输

超限运输是指超过运输工具规定的长度、宽度、高度或承载重量装载货物的运输现象。超限运输容易造成货物及运输工具的损坏,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危及人身安全。

5. 制造企业物流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对于委托方有何优缺点?

【答案】(1)制造企业物流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对于委托方有以下优点:

①集中资源于核心业务

对于大多数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而言,物流往往不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将物流活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去完成,可以使它们将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如果企业不顾自身的物流管理能力如何,而不惜斥巨资建立自营物流,如此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粗放型物流活动,必然会拖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依托供应链的力量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②降低物流费用

货物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使自己在物流方面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只需要向第三方物流企业支付服务费用,而不需要自己内部维持物流基础设施来满足物流需要。尤其对于产品销售季节性波动较大的企业而言,选择第三方物流的效益更为明显。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以后,可以分享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单位运输费用,减少货物仓储数量,从而压缩物流可变成本,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③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对于需要向客户提供较广泛的物流服务内容、对物流服务要求较高的企业而言,最好将物流外包给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去做,由对方承担针对于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

(2)制造企业物流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对于委托方有以下缺点:

①委托方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不能保证第三方物流企业供货的准确和及时并且不能保证顾客服务的质量和维护与顾客的长期关系;

②委托方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

③委托方的公司战略信息有外泄的危险;

④第三方企业可能没办法提供某些满足客户企业个性化需要的物流服务

6. 分析我国物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案】从总体上看,中国现行的物流政策特别是法律类政策是比较全面的,从而基本上可以维护目前中国物流领域的基本经济秩序,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国际化视野

中国目前施行的物流政策有很多内容还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延续下来的,对市场经济原则体现或贯彻得不够充分,特别是缺乏对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背景的考虑,因此,现行的一些法律类物流政策,不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内物流发展的需要,更难以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法律体系本身从技术上也缺乏对实践的具体指导和调整作用,宏观调控能力与微观约束能力尚显不足。

(2)缺乏对物流领域专门而系统的法律类政策

物流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而且这些要素之间往往存在复杂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因此,单独对某个物流要素进行规范,不一定能达到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规范的效果。从现行的法律类物流政策来看,其重点是对物流基础设施中的铁路、公路、航路、管道、港口、车站、机场的规划、建设与布局,以及各种物流工具(车辆、船舶等)的交通运输及其所产生的污染等进行规范,即主要是对物流系统构成要素中的“运输”要素进行规范,而对其他物流构成要素的规范很少,甚至没有涉及。例如,有关物流标准化、物流信息化、物流效率化方面的立法就是空白。同时,现行的法律类物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体涉及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政府部门,在客观上为制定系统性的法律类物流政策设置了障碍,难以整合物流各环节和各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不利于整个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3)个别对物流领域具有直接操作性的法律类政策层次较低,缺乏法律效力

中国对物流领域具有直接操作性的法律类政策,多由各部门、地方政府以“办法”、“条例”、“通知”、“规定’’、“规则”等形式制定并颁布,规范性不强,缺乏法律责任的制约作用,在具体运用中缺乏操作性,难以产生法律效力,多数只适合作为参照性依据,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

(4)行政类政策不系统,缺乏操作性

从中国现行的有关物流方面的行政类政策来看,不仅数量与种类有限,而且政策内容不全面、不系统,更缺乏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