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611社会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2. 公民社会
【答案】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3.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4.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5.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二、简答题
6. 比较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异同。
【答案】(1)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人们对组织现象的理论认识,是有关组织成因、性质、接哦故、功能、运作机制等
方面的概念、判断、推论的总称。
(2)研究组织现象的五个学科角度的差异性
主要是介入组织研究的学科在研究目的、视角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①管理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一一特别是工厂组织一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其组织现象进行解释的基本逻辑是效率机制。
b. 基本认识。在管理学看来,组织作为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和工具,完全有可能帮助人们提高活动效率,实现各种组织目标。但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一种确定的技术和方法。
c. 考察重点。在资源供给和制度安排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对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对组织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对组织运作流程进行妥善的安排等一系列问题。
②经济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如何产生比传统的、分散的个体生产组织形式更高的效率的。
b. 基本认识。组织是资本与劳动力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管理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c. 考察重点。首先是怎样寻求一种最佳的资源配置力一式,其次是具体管理的问题。
③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除了设施、设备等物的因素之外,人本身的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b. 考察重点。在组织框架下,人是怎样思维和行动的,特别是人性、人的需要、人际关系、激励等因素对个人行为从而对效率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政治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组织中的利益关系问题。
b. 基本认识。在政治学看来,组织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政治过程,每个组织及其内部各个群体、个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利益,因而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
c. 考察重点。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的权力关系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使之处在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之上。
⑤社会学的研究角度
a. 中心问题。相对于家庭、作坊及非正式组织等其他人际关系模式,正式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形成这种优势的机制又是什么。
b. 基本认识。在社会学看来,组织是种集体行为的结构,它可以将个体的行动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人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获得一种相对的确定性。
c. 考察重点。既包括组织的生成机制,也包括组织的运作机制。
7. 简述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答案】非正式群体既有正功能,也具有负功能,主要表现为:
(1)正功能
①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 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b. 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
c. 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主义原则所带来的紧张。为工人提供了另一种表露人格的渠道。
d. 提供独立的机会。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②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之外,对管理下作本身也有它的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
b. 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当管理者意识到组织存在非正式群体时,他们就可以依靠非正式渠道来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可以创造出宽松友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c. 提高下作满意感。正式结构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个人的某些意愿会被束缚,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满意度。
(2)负功能。
非正式群体的负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抵制变革。非正式群体成员基本喜欢维持现状,反对变革,对组织提出的任何变革措施都采取一种抵制或者是部分抵制的态度。因此,群体成员往往会抵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因为新技术的应用就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新的工作标准和定额数量的提高,由此就会有某些成员被解雇,这是群体成员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②目标冲突。当组织成员处于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群体目标发生矛盾时的一种情形。一个组织成员很难同时完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因此,组织内既然不可避免地出现非正式群体,那么正式组织结构与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就不可能总是协调一致,它们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别,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要尽量缩小这种差别,使之减少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程度。
③遵从行为问题。非正式群体的规范本是为了劝说成员遵守非正式群体目标,但由于群体内部的和谐气氛,使群体成员越来越少地考虑个人愿望,常常是不假思索、不加权衡就附和群体的意见,他们也就不愿再去接受正式规范的约束了。
④谣言问题。谣言或小道消息之所以能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传播,是因为组织的正式沟通渠道在信息传送过程中出现不畅的结果。那么在非正式群体内部,人们就会在事件信息里人为地填补未知的部分,从而形成所谓的谣言或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