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天津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之《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2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语言要准确的注意事项。
【答案】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受众被新闻事实吸引、感染,是因为他们感到新闻报道可信。没有准确的新闻语言,信息就难以准确真实地传播,受众就会生疑甚至失望。
要使新闻语言准确,应当力求做到以下二方面:(1)叙述信息尽量量化
新闻报道要让受众可感可触,可信性强,信息的叙述就必须尽可能量化,模糊性的语言要慎用。
(2)语言要有分寸感
似是而非的语言不能使用,大话、空话、绝话之类更要杜绝。否则,都可能导致新闻报道失真,受众反感。
(3)新词使用要讲规范
社会大变革时代是新词大爆炸时代,对新词不能抱排斥态度,要具有及时采纳的胸怀,但要慎重,要讲究规范,要在民族性、大众化、洁净度等方面和产生的实际社会效果严加考察。若新闻报道中到处是新的词汇,会严重影响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 如何看待新闻结尾的作用?
【答案】新闻结尾,一般是指消息最后的自然段落。从眼下新闻写作实践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实际出发,对新闻结尾的作用应当从以下两方面考量:
(1)结尾若好,当然需要。从新闻结构整体性考虑,一篇新闻应当有头有尾。况且,符合要求的新闻结尾属“压台戏”,既能使新闻主题升华,又能收言尽而意不止之效,令人“执卷留连,若难递别。”好的结尾应当达到两个要求:①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②寓意深刻,回味无穷。
(2)结尾不好,宁可不要。找不到符合上述两个要求的结尾,那么,就不必特意安排结尾段落,斩去那些振臂高呼式、训诫说教式、无病呻吟式等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一类的结尾。如此,新闻不仅更加短小精悍,更受受众欢迎,而且也是一个节约,斩去一个乃至几个无用的结尾,腾出的空间就可让更多的信息与受众见面。西方称这一处理方式为“无结尾结构”,即从表面上看,整篇报道没有安排专门的结尾段落,但实质上新闻的“尾巴”还是存在的,是将其前移到新闻主
第 1 页,共 4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