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对比分析各种不同的迁移机制观点

【答案】关于迁移的机制,从早期到现在的各种迁移观点,都是围绕迁移是自动实现的还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这以问题进行的讨论。

(1)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进行官能训练时的关键是训练的形式。

②相同要素说: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后来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产生迁移的关键。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

④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丁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要素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

⑤分析—概括说: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要使迁移得以实现,学习者必须首先把两个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与综合过程中。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

(2)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

①符号性图式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式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该观点认为,为产生迁移,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并能将此图式解释为迁移情境的表征。未能迁移是因为学习活动中没有包括足够的经验,未能将不同事件的特征匹配到符号图式中。

②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IF )和一种动作表征(THEN )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若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者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

③结构匹配理论: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④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为代表。该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动作图式,该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原则,而不是符号性的认知表征。迁移就在于如何以不变的活动结构或动作图式来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活动结构的建立既取决于最初的学习情境,又取决于后来的迁移情境。

(2)早期与现代有关迁移机制观点的对比

①早期的迁移观点对迁移的内在机制的分析比较宽泛,没有深入和具体化。因为研究手段的落后、研究范围的狭窄以及缺乏相关学科的新观念的影响,对迁移的研究无实质性的进展。经验类化理论比相同要素理论更进一步,它认为迁移更多的依赖于一般原理的理解。

②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虽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迁移问题,但在许多方面仍有一定的分歧。如决定迁移产生的关键因素是共同的主观成分还是客观成分,是抽象的表征还是活动,或者是其他因素? 这些关键因素是何时建立、形成的,是在最初的学习情境中,还是在迁移情境中,或者由前后两种情境共同决定? 迁移是一般的还是特殊的,决定迁移的根本成分是一般的基本能力、基本原则或结构,还是一些具体的成分或活动要素? 产生式理论和共同要素说虽然都强调共同要素,但是产生式理论更侧重于认知成分,而共同要素说则强调客观的共同要素。

2. 影响社会规范依从性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社会规范依从包含从众和服从这两种接受水平,他们分别受制于不同的条件:

(1)从众学习的条件

①群体特征:由于从众行为本身是主体在一定情境中对群体影响的一种反应,因而必然会受一系列群体特性(情境特征)的影响。其群体特征主要有:群体的一致性对从众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从众行为受群体的内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群体内聚性越大,则从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群体成员的群体精神越强,遵从性就越大; 群体成员的专长对从众行为的产生也有极大影响。群体越有专长,群体的意见越具有价值和权威性,其影响力越大。

②个体特性:从众行为的发生除了与群体压力有关外,还受一系列的个人特性影响。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人,由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其遵从性表现也不同; 同一种族、同一社会中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情境中,其从众行为的可能性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个体的个性差异有关,缺乏主见的人容易从众; 众行为还表现为一定的性别差异; 人的责仟感对遵从(从众)有很大影响。

(2)服从学习的条件

服从是在外力作用下维持自身基本需要的‘种工具性行为,是对外在压力的‘种反应。外在压力是诱发服从行为的根本诱因。外在压力有下列两种:

①直接的外在压力,即奖励与惩罚。它是团体或个人为了使人(行为主体)从事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在压力。奖励是一种肯定性压力,对规范行为具有正向秀发作用。如人们

为了获取某种奖励而产生对规范行为或权威命令的服从。这种奖励作用,实际成为他产生服从行为、克服背离行为的一种压力。惩罚是一种否定性压力,对某种背离规范的行为有制止作用。如人们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制止自己的越轨行为。这种惩罚就成为制止越轨行为,服从规范的一种压力。

②间接的外在压力即情境压力,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等提出。情境压力作为一种外在压力,需通过主体对特殊情境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认识,才能发生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间接的外在压力即情境压力,对人的服从行为的影响是很大的。

3. 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分类及其危害是什么?

【答案】(1)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社会规范的背离是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是指对社会规范、准则的偏离、违反、背叛等。由于社会规范本身具有历史性与可变性,社会规范的背离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对陈腐的旧规范的背离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标志,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是值得积极倡导的。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服务的合理规范的背离,则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害的,是要防止和纠正的。

(2)社会规范背离的分类

社会规范背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社会规范背离按其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三类。社会适应障碍主要是对个体自身造成心理伤害,品德不良则对他人与集体的利益造成」定的损害,而违法犯罪则是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社会适应障碍指个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所引起的; 品德不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采用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违法犯罪是指直接触犯法律的反社会行为,对他人与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②社会规范背离依据背离的内部根源可以分为错误依从、错误认同与错误信奉三类。错误依从指个体与某些非正式群体与不正当的小团体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或加入这些组织后,迫于这些群体的内部压力,盲目服从或接受这些群体的不正确的规范与准则,从而做出有悖于社会规范的行为; 错误认同指个体由于个人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原因,错误地将某个不符合社会规范准则要求的人物,作为自己仰慕崇拜的偶像而进行模仿学习,从而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行为; 错误信奉指个体由于个人的生活环境与特殊的经历,产生或接受了一些错误的道德观念或思想,甚至根深蒂圆,成为一种道德信条,从而使个体发生社会规范的背离。

③社会规范背离是个体在社会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常行为,也可作为问题行为来分析。左其沛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压抑型。认为前两种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后两种属于情绪性问题行为。

④按程度不同划分为社会规范偏离、社会规范违背和社会规范抗拒三类。社会规范偏离指主体的心理或行为离开了社会规范所规定的范围,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轻度背离; 社会规范的违背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规范本身的一种反向心理活动及状态,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中度背离; 社会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