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答案】(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①条件作用的获得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二者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 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②条件作用的消退

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但这种消退现象只是暂时的,休息一段时问以后,当条件刺激再次单独出现时,条件反应仍会以很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现。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消退训练,这种自发恢复了的条件反应义会迅速变弱。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己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困难。

(2)刺激泛化与分化

①刺激泛化

a.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b.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越相似,其诱发的条件反应就越强。

②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③二者的关系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泛化能使人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J 清境,而分化则能使人们对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3)恐惧性条件作用

①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含义

恐惧性条件作用是指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

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

②恐惧性条件作用的实验

a. 在对恐惧性条件作用的研究中,伴随着恐惧刺激的出现,有机体不仅会对条件刺激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而且会形成一种泛化的、一般性的恐惧反应。

b.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与其学生雷纳于1920年最早以人类为被试进行犷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艾伯特的婴儿为被试的恐惧型条件作用的实验。

(4)高级条件作用

①高级条件作用的含义

高级条件作用是指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巴甫洛夫首先将灯光(CS1)与食物(US )反复匹配,形成对灯光的唾液分泌反应(CR )。然后,将铃声(CS2)与灯光(CS1)反复匹配而无食物(US )呈现。最后,单独呈现铃声(CS2),结果发现实验动物也产生了唾液分泌反应(CR )。

②对高级条件作用的评价

a. 经典条件作用能有效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b. 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2. 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

【答案】(1)认知发展特点:

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②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③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2)情感发展特点:

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②自相矛盾的情感; 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3)社会性发展特点:

①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有更大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则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②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③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易走向极端。

④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以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2)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4. 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1)教育心理学的主要成就

①教育心理学从无发展到有,而且目前己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在本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立了许多学习理论,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观点,而且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作品和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所有的理论及其所依据的研究资料都为本学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③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世纪50年代以来,轰动时的一此重大教育改革运动,也都是由教育心理学家发起的。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 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方法,如认知理论、构造观点、累积学说、内化学说、信息加工模式等等; 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所有这些,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2)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应用于教育实际的心理学,其对象是教育实际中的心理现象。但另一观点却认为不应把教育心理学简单地当作缺乏独立性的应用学科。他们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内容结构及方法的独立性学科。

②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许多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实际内容是教师所需知道的各种心理学知识的汇编。教育心理学至今体系庞杂零乱,主要原因在于其对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