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804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804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2

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804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11

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804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20

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804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28

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中共党史804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37

一、名词解释

1. 实验主义

【答案】实验主义是民国时期胡适提出的改良中国社会的主张。胡适生前说:“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胡适在哲学上是一个实验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在社会改造问题上则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因此,他主张对中国社会作彻底的改变,主张进行一点一滴的温和的社会改良,反对用革命的方法来改变中国社会。由于他没有真正认清民国时期的社会性质,与马克思主义为敌,其改良思想注定是失败的。

2.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答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3. 《五一六通知》

【答案】《五一六通知》是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的一项通知,全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4月由康生、陈伯达起草,4月24日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基本通过,5月16日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并下发县委。《五一六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原“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号召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旗,揭露和批判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五一六通知》是文化大革命发起的标志,也是十年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4. 《双十宣言》

【答案】在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向全国人民宣布自己的基本政策,于1947年10月10日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即《双十宣言》。宣言分析了战争形势,正式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宣布了人民解放军的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包括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 打倒蒋介石的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 废除一切卖国条

约,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愿通商友好条约;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等。《双十宣言》适应了新形势,并对正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的人民,起了很大的动员和鼓舞作用,给全国人民指出了彻底解放全中国的总目标。

5. “新八字方针”

【答案】“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为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并通过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简称新“八字方针”)。主要任务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把国民经济纳入有计划、按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和经济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整顿好现有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新“八字方针”是积极方针,表明中共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开始了根本性转变。到1981年底,调整基本完成。

6. 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在1922年出现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化保守主义学派。因在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及胡先骑等人,他们都曾有过赴欧美留学的经历,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标榜,自称其刊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学衡》杂志的停刊,学衡派也相应解体。

7. 尚校院系调整

,对【答案】高校院系调整是指为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根据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旧的高等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院系调整从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到1953年基本完成。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逐步创办函授学校和夜大,为大量吸收工农成分的学生进人高等学校准备条件。调整工作以华北的北京、天津,华东的上海、南京为重点,先确定专业设置,然后统一调配师资。经过这次调整,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但也存在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取消专业等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

8.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一个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确定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方向、性质和任务;《决定》指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决定》重申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明确宣布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因此邓小平指出,这个《决定》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9. 近卫声明

【答案】近卫声明是抗战时期日本首相近卫文磨发表的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

,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对手”。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国民政府如“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口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接受条件。

10.“两个凡是”

【答案】“两个凡是”是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提出和实行的错误方针。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公开

“两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个凡是”提出后,遭到邓小平、陈云等人的坚决反对,并引发了全党范围内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1935年4月,蒋介石发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的报告,宣布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局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不仅是发展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

12.一·二八事变

【答案】一·二八事变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掩护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在上海挑衅引发的冲突。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通过一·二八事变,日本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二、论述题

13.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张及实践。

【答案】中国乡村建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晏阳初、梁漱溟。

(1)晏阳初

,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①主张:a. 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

,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

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

b. 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