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824管理学原理之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业内战略群

【答案】行业内战略群,又称战略集团,属于次行业(sub-industry )范畴。行业内战略群是依据战略特征来划分的,一个战略群是指某一行业内在某些战略特征方面相同或相似公司的集合。

一个行业中战略群体为数不多,它们采取本质上有所不同的战略。一个行业中战略群的形成与变化有各种原因,比如,企业成立时所依赖的技术或资源条件不同,企业的目标或者对风险的态度不同等等。行业内战略群间在竞争、利润率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移动壁垒的存在。与进入壁垒抵抗产业外的企业入侵的作用相似,移动壁垒阻止了产业内企业从一种战略群向另一战略群移动。

2. 沟通

【答案】(1)沟通的定义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即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

(2)沟通过程包括的四个要素

①信息源,又称为信息沟通的发送者,是指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主动发送者。

②信息内容,即沟通的内容,组织中沟通的信息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包括正式沟通中的内容,也包括非正式沟通中的内容; 既包括书面的内容,也包括口头的内容。

③信息的接受者,即沟通过程中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的一方。在沟通的不断循环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身份会不断改变,特别是在双向沟通中。

④沟通渠道,即信息交流的通道。不同沟通渠道的沟通效率是不一样的。

(3)沟通的意义

①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

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

③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3.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

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4. 管理控制

【答案】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管理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的过程; 或者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计划,调整管理工作的活动过程。

二、简答题

5. 针对下属不同的成熟程度,领导者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

【答案】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又称情景领导理论,是由科曼首先提出的,后由保罗和布兰查德予以发展。该理论认为,领导风格的有效性由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的成熟程度这三个因素来决定。随着下属的成熟程度由低到高,形成了领导的生命周期,即“高工作一低关系、高工作一高关系、低工作一高关系、低工作一低关系”这样一个周期。如图所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任务和行为这两种领导维度,并且将每种维度进行了细化从而组合成四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具体包括:

(1)指导型(telling )领导(高任务一低关系)。适用于低成熟度的情况,下属既不愿意也不能够担负工作责任,这种情况下,领导者需要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做什么、怎么样以及在何时何地做。

(2)推销型(selling )领导(高任务一高关系)。适用于较不成熟情况,下属愿意担负起工作责任,但他们缺乏工作的技巧而不能胜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行为与支持行为。

(3)参与型(participating )领导(低任务一高关系)。适用于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属能够胜任工作,但却不满意领导有过多的指示和约束。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和沟通。

(4)授权型(delegating )领导(低任务一低关系)。适用于成熟度较高的情况,下属具有较高的自信心、能力和愿望来承担工作责仟。领导者提供不多的指导或支持,领导可以赋予下属权力,让下属“自行其是”,领导着只起监督作用。

在管理实践中,领导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随着职工成熟度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领导行为。

6. 试述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

【答案】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对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制约。一般说来,一个企业所采用的技术越先进,公司的组织结构的管理层次就越少,管理的幅度就越宽; 反之,企业的管理层次就比较多,管理幅度也比较窄。

(2)技术对专业化程度的制约。组织结构的专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各职能工作分工的精细程度。一般情况下,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就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而专业化程度低,则对技术的要求就不是很高。

(3)技术对地区分布的制约。地区分布是指企业在不同地区、城市设有生产工厂和管理机构的状况。较高级的技术可以支持企业在不同的地区经营,较低级的技术装备则会对这方面产生很大的限制。

(4)技术对分工形式的制约。分工形式即企业各部门的横向分工所采取的形式。如果企业运用的技术等级较高,那么企业就可以有较多的分工形式,否则,企业的分工形式会较为单调。

(5)技术对关键职能的制约。关键职能指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较大职责和权限的职能部门。关键职能对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起主要作用。企业的技术能力决定其关键职能的归属,如果技术较高级,关键职能就会向技术开发倾斜,反之,可能向对技术需求不强烈的部门如产品销售方面倾斜。

(6)技术对集权程度的制约。在集权程度高的组织结构中,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权大部分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如果将企业的大部分的决策和管理权下放到较低的管理层,则其组织结构集权程度较低,或分权程度较高。由于在决策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因此充分的授权对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技术先进,集权程度可以比较低,否则,就需要一定程度的集权。

(7)技术对规范化的制约。规范化指员工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高度的规范化,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技术的先进度决定了规范化程度。

(8)技术对制度化程度的制约。企业中采用书面文件的数量可以反映其制度化的程度。企业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用以传递信息的各种书面文件,如计划、指示、通知、备忘录等,都是用正式的书面文件形式来组织的行为和活动。一般而言,在现代企业中,高度的制度化往往伴随着高级的技术,而缺少高级技术的企业,往往很难做到高度的制度化。

(9)技术对职业化程度的制约。职业化程度是指企业员工为了掌握其本职工作,需要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职业化程度越高,所需的技术等级就越高,否则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