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中心869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努力做到哪些,并应尽力避免哪些现象的发生?

【答案】(1)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努力做到:

①善于开发信息:信息开发包括外延式开发和内涵式开发。外延式开发是指对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与发掘,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内涵式开发是指对己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重组、激活。以产生新的信息或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只有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信息,组织的信息管理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②为信息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信息被正确地传递到正确的人手中并被正确地使用,需要经过多道环节,并消耗一定的资源。这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在组织结构设计资源分配、人员安排等方面为信息的利用创造条件。

③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的价值; 管理者应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的价值。应认识到一些信息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本身的变化而变得不再有用,而另一些信息可能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而变得更有价值。

(2)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尽力避免以下现象的发生:

①信息孤岛: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或技术上的原因,组织中的信息有时不能被共享,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存在会造成组织资源的浪费,同时它也是组织肌体不健康的表征。

②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一此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可能被大量的信息困扰,感到无所适从。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管理者应鼓励下属提供精炼的信息,同时在组织设计时适当地分权与授权。

2. 绩效评估的过程。

【答案】绩效评估是指组织定期对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行为及业绩进行考察、评估和测度的一种正式制度。一般来讲,具有以下步骤:

(1)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

在考评员工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并确定特定的绩效评估目标,然后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设计和选择合理的考评制度。

(2)确定考评责任者

人事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协凋和执行考评方案。要使考评方案取得成效,还必须让那些受过专门评估培训的直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到方案实施中来。

(3)评价业绩

通过绩效评价系统根据特定的评估目标内容,对员工进行正确的考评。考评应当客观、公正,

杜绝平均主义和个人偏见。在综合备考评表得分的基础上,得出考评结论,并对考评结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4)公布考评结果,交流考评意见

考评人应及时将考评结果通知被考评者。及时通报考评结论,可以使本人知道组织对自己能力的评价以及对其所做贡献的承认程度,认识到组织的期望目标和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确定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如果认为考评有不公正或不全面之处,也可进行充分申辩或补充,这有利于被考评者本人的事业发展,也有利于组织对其工作要求的重新建立。

(5)根据考评结论,将绩效评估的结论备案

根据最终的考评结论,可以使组织识别那些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员工,并根据员工成长的特点,确定其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将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备案,为员工今后的培训和人事调整提供充分的依据。

3.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出日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阶段。随着出口活动的推进,国际市场了解的加深,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手段和方法。此时,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

(3)直接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商业利益为目标,‘自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很显然,这一时期,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等条件亦己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识别和判断目标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将新的扩张性行动与原有优势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推动企业所拥有的竟争优势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等。

4. 什么叫组织文化? 如何评价一个组织的文化?

【答案】(1)组织文化含义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对于任何一种组织来说,由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也就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

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每种组织也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以及组织素养等。

(2)组织文化的评价

一般来讲,可以用如下一七个维度的高低程度来来评价一个组织的文化:

①关注细节:即期望雇员表现出精确性、关注细节的程度;

②成果导向:即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③员工导向:即管理者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④团队导向:即围绕团队而不是个人的程度;

⑤进取性:即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⑥稳定性:即组织决策的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⑦创新与风险承受力:即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这七个特征都是从低到高连续变动的,应用这七个维度评价一个组织,可以综合描述该组织的文化。并且在许多组织中,其中的一个文化维度通常会高于其他维度,并从本质上塑造该组织的个性以及组织成员的工作方式。

5. 简述影响沟通方法选择的基本因素。

【答案】影响沟通方法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信息发送者。信息发送者即需要沟通的主动者要把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想法(希望他人了解的)转换为信息发送者自己与接受者双方都能理解的共同“语言”或“信号”,这一过程就叫做编码,没有这样的编码,人际沟通是无法进行的。一个组织中,如果组织的成员没有共同语言,也就使组织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失去了良好的基础,除非通过翻译进行,不过翻译会导致原来信息的失真。

(2)信息传递渠道。编码后的信息必须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才能传递给接受者,没有信息传递渠道信息就不可能传递出去,沟通也就成了空话。信息传递渠道有许多,如书面的备忘录、计算机、电话、电报、电视、互联网等。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传递渠道,既要看沟通的场合、互相同意和方便、沟通双方所处环境拥有的条件等,也与选择渠道、合用渠道的成本有关。各种信息沟通渠道都有利弊,信息的传递效率也不尽相同。因此,选择适当的渠道对实施有效的信息沟通是极为重要的。

(3)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先接受到传递而来的“共同语言”或“信号”,然后按照相应的办法将此还原为自己的语言即“译码”。当信息接受者需要将他的有关信息传递给原先的信息发送者时,此时自己变为了信息的发送者。在接受和译码的过程中,由于接受者的教育程度、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均会导致在接受信息时发生偏差或疏漏,也会导致在译码过程中出现差错,这样就会使信息接受者发生一定的误解,这样就不利于有效的沟通。实际上即便上述情况不发生,也会因为信息接受者的价值观与理解力导致理解信息发送者真正想法的误差。

(4)噪声与反馈。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还经常受到“噪声”的干扰。噪声是指妨碍信息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