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3新闻与传播学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帝国主义

【答案】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mediaimperialism ),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赫伯特·席勒的《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和《传播和文化统治》,他描述了美国的媒介产品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入侵”。文化帝国主义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 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由十信息产品的文化含量最高(或者说信息本身就是文化产品),所以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2.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

3. 双向传播

【答案】双向传播是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一般而言,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4.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 )

【答案】社会化媒体又称为“社交媒体’夕,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播客等等。它大致上是指“能互动的”媒体,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

为多对多的“对话”。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包括: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二、简答题

5. 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述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答案】(1)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己存在。从古至今,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在近现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前,从事国际传播的人主要是职业的政治家、外交家、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等社会精英人物,普通民众除极其偶然的机会以外,一般而言与国际传播无缘。

(2)自工业革命发生和大众传播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铁路、航运、航空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使国际传播与各国的普通民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3)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己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公众舆论的支持。第_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公众外交”一词,说明公众舆论对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的重大影响。

6. 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有哪些?

【答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人类传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籍,如果要抄写多册,不但耗费时日,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劳动。文字信息的生产规模还很小,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上还属于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层的特权。印刷术的出现扭转了这一情况。

(2)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卜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作出的两大贡献。早在公元105年,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制造出植物纤维纸。在公元7世纪的唐代,中国己经出现了雕版印刷。1045年,宋代的毕异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中国学者阂大洪认为,毕异的方法虽然还很简单,“但已包括了活字印刷的三个主要步骤:制活字、排版、印刷,与近现代的铅字排印基本原理完全相同”。到了元代和明代,中国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锡、铜、铅活字。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流传到东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己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手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4)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迅速从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动力和电力生产的阶段。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该补充的一点是,印刷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它自己本身也日益成长为一种规模宏大的产业,并迅速成为正在萌芽中的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5)今天,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传播技术在印刷出版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印刷出版业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7. 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否己经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了?

【答案】(1)当我们进入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时,“大众传播”这个概念发生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②过去,“大众传播”的定义一直相当明确。可以用以下三项特征来确定:

a. 它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

b. 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在时间安排上通常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在特征上是稍纵即逝的。 c. 传播者一般是某个复合组织,或者在某个复杂的组织之下运作,这通常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环境下的“大众传播”概念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①当一个由用户控制的新的多媒体传播环境真正形成时,受众的反馈成为主导因素。“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和发展,它不再是没有反馈的单向传播。但并不能说大众传播已经失去的原有的意义和用处。

②无论大众传播采取何种形式,它都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众传播是社会的耳目。它为社会提供做出决策的途径; 提供认识自身的集体声音。它是传达社会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8. 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其代表学者和卞要贡献是什么?

【答案】(1)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