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2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清末基督教报刊对华传播的脉络和影响面。

【答案】(1)清末基督教报刊的创办背景

清末这一时期是指从1840年鸦片一战争至1912年宣统退位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或战争侵略或谋求财富,以及为了宗教信仰积极投身传教事业的外国传教士,这一时期,基督教所办报刊对我国新闻传播史影响重大,很多教会办的报刊成为当地最早的中文刊物。

(2)各地区按时间脉络,清末以后创刊的基督教报刊

①上海的基督教报刊

1857年由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不同于此时之前的其他刊物,本刊物并非纯粹性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期刊。

1868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并任主笔。1874年9月5日,自第301期起改名为《万国公报》,仍为周刊,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淡化宗教宣传,时事色彩强烈,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1875年5月5日自广州迁至上海出版的《小孩月报》改名《小孩月报志异》,由上海基督教清心书馆发行,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主编,设有诗歌、故事、名人传记、博物、科学等栏目,文字浅近易读,每期销约2000份,1876年改名《小孩月报》,1881年改名《月报》,1914年改名《开风报》,同年夏因欧战爆发自行停刊,先后出版40年。

1887年11月成立的“广学会”是基督教在华最大的出版机构,最初名为“同文书会”,1894年改为广学会。该会创办人为英国长老会传教士韦廉臣。广学会成立初期决定恢复《万国公报》,并将其作为机关刊物。复刊后的《万国公报》一力面着力介绍西力文明; 另一方面非常注重评论中国时政,大谈变法改良,以实现广学会图谋开放中国人的思想、干预中国时政的办会宗旨。

1891年2月创刊,《中西教会报》,由广学会发行,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以报道教会方面的消息和宣传教义为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

1876年2月17日创刊的《格致汇编》,由英人傅兰雅主持。月刊,所刊文字对数、理、化、生物、医学都有所介绍,是我国最早的科学杂志,该刊一再重印,重印时往往补入一部分新内容,1882年1月下旬出至第4年第12卷后停刊。

②厦门的基督教报刊

1886年,《厦门新报》创刊,为当地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布德(C.Budd )主办,用闽语方言写作,内容以一般新闻及教务方面信息为主。

1888年,《漳泉公会报》在厦门创刊,月刊,为一份用闽南方言编写的基督教教会刊物。 1889年1月在厦门创刊,墨海书局发行,后改名《福幼报》,隶属广学会,为该会对中国儿童进行宣传的刊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版的儿童刊物之一。

1889年,《厦门画报》创刊,为教会方面主办的儿童画报,不久停刊。

③通商口岸汉口的基督教报刊

1872年创刊于汉口的《谈道新编》,月刊,英国伦敦布道会教士所办,出至1876年停刊。 1875年,中文《开风报》创刊,由外国传教士主办,最高发行数字曾达3000份。1880年,中文《昭文日报》、《新民报》先后创刊,均为基督教会主办。

1883年5月,《武汉近事编》创刊,周刊,伦敦会传教士主办。

1887年2月,《益文月报》创刊,为外入主办的中文月刊,内容以自然科学方面的报道为主,首先是天文、地理、物理,其次是各种“新机新法”的介绍,另以部分篇幅报道“各省近事”,末录诗词歌赋及医学。

1888年5月,英文《中国传教士》在汉口创刊,季刊,由基督教文华书院主办,以外侨及传教士为读者对象。

1893年3月23日,英商主办的《字椿汉搬》创刊,日刊,社址在汉口英租界,该报以上海《字林沪报》为后援,有英国方面的背景。

④在其他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报刊

外报出现较早的有潮州、九江、烟台等地。1889年,《潮惠会报》在油头创刊,是一份以潮汕方言编写的基督教教会刊物。1890年,《护教者》在江西九江创刊,月刊,白话文言合刊,为基督教会主办。1894年,英文《芝呆快邮》在山东烟台创刊,周刊,由德商沙泰公司发行,1900年停刊,1901年更名《快报》复刊,日俄战争时期由美国人麦克米德接办,并得到沙俄政府的支持。

(3)影响

①各地出现的第一份报刊大多是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表明宗教性报刊仍是在华外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据1890年美国传教士法罕在“在华新教传教士”年会上宣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自1860年至1890年,基督教系统在中国发行的报刊累计已达76种,其中宗教性质的40种,“世俗”的即所谓“文化”性质的有36种。

②宗教报刊中影响最大的基督教报刊是上海的《万国公报》,从《中国教会新报》到《万国公报》的变化,使该刊的读者对象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该刊也逐渐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其发行量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增加到38400份。《万国公报》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

③基督教报刊基本上是一种宗教主义文化宣传以及殖民卞义侵略活动。在华基督报刊的出现以及由东南沿海向中原腹地步步深入,是与西方殖民势力的人侵和扩张同步进行的。企图打开中

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基督教报刊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介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把自然科学知识,及一些新的科技发明通俗化的向中国读者介绍。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还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也逐渐深入人心,对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⑤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通过在外报的工作实践,中国人逐渐掌握了西方的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石印和铅印技术也是随着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中国的,为国人自办报刊创造了有利条件。

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基督教的报纸在一定程度上将西方的民众、自由、公民权利等近代思想传入了中国,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和思想进步,也引发了中国思想界学习西力一的热潮。

2. 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重要因素。请选取一个传播学理论并以其为例阐述个人差异的影响。

【答案】受众的个人差异是影响媒介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就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在A.M. 松伯格为“知沟”假说绘制的模式图中,横轴表示时间推移,纵轴表示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量的变化。其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问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2)蒂奇诺等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一一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②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一一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

③社交范围的差异一一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④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一一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一一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在上述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都处于有利的状况,这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3. 请阐述新闻客观性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要求。

【答案】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专业概念之一。西方国家把客观性原则作为新闻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