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2. 结构性失业
【答案】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
3.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社会保险
【答案】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5. 拟剧论(戈夫曼)
【答案】拟剧论,是指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6. 惯习
【答案】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实践过程中持久潜
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是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7. 从众与模仿
【答案】(1)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是一种合乎群众的利群行为,主要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行为模式;
(2)模仿是指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思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8. 社会网络
【答案】社会网络是指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社会网络具有五个特征:
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②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③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④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⑤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二、简答题
9. 简述群体规范、目标、凝聚力在群体运行中的作用。
【答案】(1)规范是指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整体行为的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成员对群体中正规和恰当的行为方式的共同期望与信念。规范对群体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稳定群体和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变化。
①稳定群体。通过规范,建立群体的内部控制,帮助群体成员控制自己的行为。规范在许多方面有助于群体的稳定。
a. 如果一个成员偏离群体期望,其他成员将处罚他。群体按照其他成员的期望来纠正群体成员的行为。
b. 规范为群体成员的行为提供指引,群体成员可以用规范来预测他们的行为是否会被接受,在群体中他们将感到更安全。
②规范能促进群体成员发生行为上的改变。如果群体成员服从这些规范,群体就会成为所有成员互相帮助和支持的场所。此外,规范也会导致群体中不良的行为模式。在一些群体中,规范导致了群体成员的一些不良行为的形成。
(2)群体目标的作用
①引导和激励群体成员。群体成员会为他们渴望和重视的东西而工作。所以,群体日标展现了群体成员的动力,有助于引导和鼓励群体成员参与群体活动。
②发展成员责任心。为了有效地实现群体目标,必须划分角色和责任。在建立目标的基础上,
应计划和协调群体成员的分工,这样就能够以工作为基础去分配角色和责任。
③为评估打基础。目标是群体评估群体任务完成状况的基础。群体成员将采取行动以实现群体的目标,他们行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怎样推动群体目标的实现。
④指导冲突的解决。在群体里,冲突或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可避免的,在有助于达到群体目标的基础上,群体成员可以用更理性的方法解决冲突。
(3)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中成员希望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凝聚力在群体运行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保持群体成员身份。在有凝聚力的群体里,群体对其成员有高吸引力,并且成员也愿意归属这个群体。群体成员的归属愿望是建立群体规范的基本力量。
②群体规范的遵守。在凝聚力高的群体里,遵守群体规范的效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高凝聚力会导致群体强化这种不理想的规范,当凝聚力上升时,群体成员的接纳性也相应地有所增长。
③划清群体界限。凝聚力的增长在群体成员中加强了“我们”的意识或感受。这种“结合在一起”的意识造成了成员与非成员间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群体界限的建立。
④提高群体成员的参与。研究结果证明,随着凝聚力的增长,群体成员的参与也相应地增长。⑤提高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性。有凝聚力的群体对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和个人适应也有正面影响。在有凝聚力的群体中,被其他成员喜欢、接纳和推崇,能提高成员的自尊。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群体成员能较自由地表露感受,具有较强的信心和愿意利用其他成员的评价,这对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改变和成长都是有益的。
10.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意义主要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形,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分工、规范、沟通、管理及思想意识等等,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力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有行为科学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11.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答案】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
(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