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在颜元所处的时代,思想界出现了反思和批判传统理学的思潮,他从自己的为学方向出发对理学进行了批判,并因对理学“开二千年未开之口,下二千年未下之笔”引起当时学者的关注以及后世学者的重视。然而,以往的学者对颜元思想主要从政治、经济、礼仪、人性论、崇儒、体育、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却不重视甚至忽视了颜元格物说。这样不能全面地、深入地把握颜元的整个思想。因此,笔者把研究颜元的格物说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颜元通过重新诠释《大学》的“格物”说表达自己对理学的反思。他从实践角度来阐述自己的“格物”论,认为应当将“格物”之“格”诠释为:史书“手格猛兽”之“格”、“手格杀之”之“格”,乃犯手捶打搓弄之义,即孔门六艺之教是也”。颜元认为,“物”是客观存在的事事物物,是认识的对象。离开客观的“物”,就不能有认识。而对“致知”,颜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先是“致”字的新义,他认为:“致字不是一用力便了的工夫,曲字不是多端乱营的勾当,乃就吾辈各得赋分之一偏,而扩充去。” “自他人视之,吾子为生安之圣,一发齐到矣;而圣心则真觉十五至七十原有许多层次也,……终身用功无已时,……非不志学不用功乃是生安圣人。”显然,颜元的格物说与他的其它思想一样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理学。
虽然颜元对格物的重新解释是以反思和批判理学为目的的,但是其解释既是对朱子阳明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他们思想的超越。颜元对朱子的继承表现在遵循了朱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的方法,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亲身去接触这个物,亲身去做这件事,然后才能得到关于各种事物有用的实际知识,颜元倡导“周孔本学”的致知方法,突出一个“习”字,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颜元对阳明的继承与超越则表现为发挥了阳明的“习”之意,但颜元主要是从事功角度来讲的,而阳明则主要从道德层面出发。颜元对朱子的超越表现在颜元格物的目的是为了对实践产生作用,而不纯粹是朱子的为了体认天理。
颜元反对程朱理学的空疏无当,讲求务实致用,尤重身体力行。在实践领域,他强调习行是实,倡导践履,渴望培养出拥有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之人,并将知实化,强调在行中通过格物而致知,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颜元的格物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为:朱子、阳明的格物思想不论他们有怎样的不同,都是强调了道德的优先性,主张没有内圣的外王是不可能的,而颜元的格物说强调的则是知识的优先性,主张没有外王的内圣是空的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