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虚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功能,不能当独充当句法成分,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语气词六类。汉语是分析型语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虚词在汉语中充当汉语形态变化的角色,对于语义有着很大的影响。大部分虚词都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来的,最初它们有着实在的意义,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历程才变成了现在的虚词。它们到底经过了一个怎么样的历程呢?本文以“与”为例初步探讨虚词语法化的过程。
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数据,搜集大量的语料,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对“与”的语法化进程进行论述。全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集中阐述了论文选题的源起,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强调了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了语法化理论的相关内容。要搞清楚“与”的语法化,应该先对语法化的相关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该部分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阐释了什么是语法化,并就其动因、机制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三部分是“与”的历时情况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与”是一个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是在“与”字出现的早期,它是一个有着多重词性和丰富义项的实词。“与”可以作名词、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本文结合语料,着重对各个时期“与”作为介词和连词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考察,揭示了“与”语法化的根源。该部分是文章的核心。
第四部分是个案研究,具体分析“与”的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结合语料,从重新分析、句法环境、语义泛化三个方面,对影响“与”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五部分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这个部分结合前四部分的相关内容,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