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16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的政治立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劳动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的这个观点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不仅是社会中最受压迫的阶级,而且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创建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3)总述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 世界观与人生观

【答案】(1)世界观

世界观是指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在社会生活中关系到人们对自然、历史的根本性理解,关系到人们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以及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

(2)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观决定人们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死、祸福、荣辱等问题的看法。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3)关系

①世界观包含着人生观。世界观理论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规范和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思维方

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人生观。

②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从根本上说,人生观是一个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问题。

(4)评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方式、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争取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以及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关系,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4. 简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答案】(1)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的辩证形式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①要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各种挫折,因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走曲折的路。要反对看不到我们伟大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盲目乐观态度。要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5. 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答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要求一定的生产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例如,石器工具的生产力就只能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无法在石器时代建立起来的。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一定限度内,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容纳它,因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当超过一定限度,原来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时,生产力就会突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使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革,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无论生产关系怎样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它迟早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6.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案】(1)意识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作为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在劳动中不断进化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义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①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②自我意识则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它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指向性和功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又相互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