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河子大学MBA教育中心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从金融功能的角度分析广义金融中介的共同点。
【答案】从金融功能着眼,广义金融中介具有一些有基本意义的共同点:
(1)所有金融中介都为金融产品的交易服务,可以是金融产品买卖双方的单纯的中介,也可以是金融产品的销售者、购买者。这类服务,保障着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而丧失流动性,金融资产也就失去厂生命力。
(2)所有金融中介都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有关金融交易所必要的信息服务,包括承担信息的评价和监控的职能。在进行金融交易时,信息成本很高,交易者很难完全独立负担,这本身就是所有金融中介存在的一个内在原因。
(3)所有金融巾介都本着同一的保险原则,集合、分散、转移金融风险。所有非保险业的金融中介,其运作都是基于集合、分担、转移风险的保险原理; 或者说,银行、股市、期市等,都是保险的形式。例如,当银子; 向存款人承诺“即时付款”时,实质是集中存款提取的独立风险扑向存款人提供流动性保险。
2.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和国际社会针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
【答案】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应对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方面的缺陷,许多金融交易的信息披露小充分,针对交易对手方之间敞口的风险抵押严重小足。根据二十国集团(G20)的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于2010年4月开始着手推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革。迄今为止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建立场外衍生品交易信息库
场外衍生品交易信息库是一个保存场外衍生品交易在其存续期间所有相关细节的电子登记库。该项改革要求所有的场外衍生品合同均须向交易信息库报告,交易信息库则为监管者、市场参与者和公众提供信息,据此提高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如果所有的金融交易均向交易信息库报告了交易信息,则相关监管机构就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总体情况。假如在金融危机前交易信息库已经存在,则像美国国际集团(AIG )那样巨大的衍生品头寸就有可能被及早发现。除此之外,交易信息库须协助监管机构评估系统性风险和金融稳定性、监督市场参与者以及开展机构处置活动等。
②建立中央交易对手
中央交易对手相当于为场外金融衍生品建立一个集中清算机制。目前,衍生品的清算和结算存在两套平行体系,即双边清算体系和中央交易对手体系。通常而言,大部分的场外衍生品交易采用双边清算体系,而大部分在交易所买卖的衍生品和部分场外衍生品的清算则通过中央交易对手体系。中央交易对手是介于买卖双力一中间的独立法律主体,一旦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交易信
息将由中央交易对手登记注册,买卖双方的原始合约将由交易方与中央交易对手分别签订的两份新合约替代。
相较于双边清算,通过中央交易对手进行清算具有明显的好处。中央交易对手介入两个原始交易对手之间,使原始交易对手相互隔离,一方面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另一方面还有助于防止金融违约,从而促进金融稳定。当然,集中清算也会将金融风险集中于中央交易对手,因此,中央交易对手自身的稳健性至关重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是否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采用该清算机制的成员所投入的资本量; 二是与未偿付的风险敞口相匹配的原始抵押值。针对此,中央交易对手会要求其成员至少每天根据头寸价格变动情况对抵押品进行调整。
3. 在处理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时,为什么有时候通过紧缩货币供给也达不到市场均衡的目的?
【答案】(1)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的规模以求得解决,似乎是更简捷的途径,事实上也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然而,复杂的现实生活并小像抽象推理那样简单。
(2)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并成为整个再生产过程的内在因素,即正常生产已经事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缩,即使是极其严峻的紧缩,也不会产生使供求均衡的效应。通常的机制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比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的两次力度较强的紧缩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紧缩后的一两年里经济都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3)至于紧缩货币供应、紧缩总需求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物价上涨无论其具体原因如何,纵然不是由过多的货币供给引发的,却都是由货币供给的迅速增加支撑着。因而,紧缩至少在短期内能对物价上涨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经济增长,那么,供求矛盾解决不了,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缓解。
4. 简述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答案】(1)合理安排利率和利润率的关系。依据马克思的利息理论,利息来源于利润,是从企业利润中分割出来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水平受价值规律支配,利润水平对利率水平有决定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确定利率水平时,不仅要考虑利润总水平的情况,还要考虑各部门、各行业间的利润是否合理,以及主观和客观因素,如贷款时间长短、物价水平变化、国际市场货币利率等,以确定不同的利率。
(2)考虑资金供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是银根紧利率就高,银根松利率就低。借贷资本的供需状况决定着市场利息的变化。我国经济高度集中年代的资金分配,主要是通过计划进行的,要受国家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干预,资金供求情况对利率高低影响较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资金供求关系将成为确定我国利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日趋明显。
(3)处理好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关系。如何求得合理的利差,关键要兼顾存款人、贷款人和银行三者的利益。若三者关系处理不好,存款进不来,贷款出不去,银行业务活动就难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谈不上利率杠杆作用的发挥。
(4)兼顾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从总体上说,保持一个稳定良好的货币环境,既是经济健康运行的保证,也是利率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物价的变动经常出现。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币值下降,物价上涨,就会提高利率; 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货币的币值上升,物价下降,就要降低利率。兼顾利率与物价的关系,一是要考虑一般物价水平; 二是要预期物价上涨率; 三是要具体考虑不同利率与物价的关系,其实质是兼顾利率总水平与物价总水平的关系。
(5)设置一套灵活有效的利率管理体系。利率是一个体系,存贷利率之间、单位存款与贷款利率之间、各项存款利率之间、各项贷款利率之间、长期性存款利率和贷款之间等应协调配合。要建立灵活有效的利率管理体系的总要求是:①既能控制又能灵活,即中央银行规定基准利率和利率浮动幅度,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有一定的确定利率的自主权; ②既有差别又能协调,即应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成分、不同地区、不同贷款的期限种类和数量、不同经济效益的利率有所差别,但又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和制约关系; ③既要相对稳定又能因势而变,即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
,要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利率随资本供求和借贷市场的波动而经常波动,但也不能“十几年一贯制”
而有所变化。
(6)改革利息率在企业成本中列支的做法。从理论上说,利息应是利润的分割,我国目前将利息摊入成本的做法,人为地割断了利息与企业利润的内在联系,歪曲了利息的实质。从实践看,利息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利息支出转嫁给国家和消费者,这不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也不利于市场稳定物价。对此,必须适时地进行改革。
5. 简述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货币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1)货币需求是少数几个可以观察到的变量的稳定函数,在这些变量中,恒久收入最为重要,利率没有被看成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
(2)在货币供应发生变动时,因为货币和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效应很小,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很低,为使货币需求与己改变的货币供求均衡,收入水平必须改变。
(3)决定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恒久收入,它是实测收入的平均值,为了在货币市场重建均衡,在短期内的收入必须有较大的变化。
(4)在货币量发生作用的传送机制解释上,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是一种有独特性的资产,它的替代品不仅包括金融资产,还应当包括房产、耐用消费品、投资品等所有实物资产,通过资产组合效应,货币的作用直接而迅速。
(5)实际利率、实际收入增长率都是由经济中的实际因素决定的。当货币供应增长率等于预期名义收入增长率时,名义收入增长率等于货币增长率。只有当货币增长率有意外增加时,名义收入增长率才会高于预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