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论持久战》

【答案】《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讲演,它指出交战的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此四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为抵制“再战必亡”论,纠正“速胜论”,鼓舞群众的抗战情绪,向全国人民指明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解决抗日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科学,也是重要的哲学著作。

2. 科学与玄学论战

【答案】科学与玄学论战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思想界的又一次大交锋,又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或叫做“人生观之论战”。其核心问题是讨论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并引发出人们对科学与玄学、物质与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诸多问题的讨论。论战缘起于1923年2月张君劢发表“人生观”演讲,到同年张发表长文反击丁文江的驳斥;从1923年5月梁启超作《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到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直到1924年岁末,“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

3. 戊戌政变

【答案】戊戌政变是清末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先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掌国政。政变以后,慈禧太后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为“戊戌六君子”。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4. 欧事研究会

【答案】欧事研究会是1914年在东京组织的以研究欧事为名的政治团体。1914年7月一战爆发后,部分流亡日本、尚未加入中华革命党的同盟会员,为探讨世界大战与中国革命关系,加

强联络,以研究欧事为名成立该会。主要成员有李根源、邹鲁、章士钊、李烈钧、程潜等人,黄兴为名誉主席,实际负责人为李根源。该会对国事主张停止内争,一致对外。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5. 《新学伪经考》

【答案】《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维新变法而编撰的重要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认为,①自东汉以来被奉为经典的《古文尚书》、《左氏春秋》等古文经,都是刘歆伪造事实,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新学”;②后来被称为“汉学”的贾逵、马融、许慎、郑玄之学,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③宋人所尊崇的经书也多是“伪经”,而不是孔子之经。康有为这种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是在为维新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6. 四三会议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作为领导内蒙古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中心环节,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1946年4月3日,联合会和东盟自治政府在承德召开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即著名的“四三会议”)。会议一致决议:民族解放的方针是平等自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撤销东盟自治政府,改造蒙古武装,直属于人民解放军各军区统一领导和指挥。会议选举乌兰夫为自治运动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四三会议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者,从理论上、思想上解决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方向、道路问题。从此,内蒙古人民的革命力量统一起来了,内蒙古各族人民投入到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7. 马尾海战

【答案】马尾海战是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一场战役。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6艘侵入福建马尾港,伺机攻击清军军舰,福建水师仓惶应战。结果清军军舰被击沉9艘,伤2艘,马尾船厂也很快被轰毁;法军军舰仅伤3艘。马尾海战之后,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8. “中体西用”

【答案】“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由张之洞提出,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也一度成为清朝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的思想武器,目的是鼓励人们学习西方,反对顽固守旧。主要内容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的同时,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律例、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 些措施。

9. 《变法通议》

【答案】《变法通议》是戊戌变法运动期间梁启超发表的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集。1896年,梁启超陆续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主要内容有: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变法通议》系统全面地宣扬了维新变法主张。

10.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二、论述题

11.简述三大战役的经过,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义。

【答案】三大战役是指1948~1949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战略反攻的三次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决战中,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向北宁线锦州至唐山段发起攻击,15日首先攻占锦州,关闭东北大门,迫使长春守敌起义或投诚。接着在黑山、大虎山全歼从沈阳西援之敌,于11月2日解放沈阳及东北全境。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47万余人。

意义:辽沈战役的胜利连同全国其他战场四个月来的胜利,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敌人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左右,解放军总兵力则增至300余万,使战争的预期大为缩短,同时也使我军获得了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准备了条件。

(2)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同80万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领导这次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地方部队60余万人。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这次战役。解放军首先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于徐州碾庄地区,接着又奸豫南来援之黄维兵团,再歼由徐州西逃之杜聿明兵团主力。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军55万多人。

意义:至此,人民解放军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3)平津战役:解放战争进入决战时期,解放军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指挥下进行的。1948年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兵团,遵照中央军委指示,首先将敌人分割包围于平、津、张家口、新保安和塘沽5点上。接着又攻打两头,于22日和24日分别攻克新保安、张家口,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困北平守敌于绝境。最后在解放军努力争取下,北平傅作义部起义。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