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812经济学基础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流动性陷阱

【答案】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出现了类似于流动性陷阱的现象。

2. 政府购买

【答案】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设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购买可直接计入GDP 。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 。

3.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4. 净出口

【答案】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等于出口减进口。在用支出法核算GDP 时,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小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应从本国的购买支出中减去; 而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应计入本国购买支出中。

二、简答题

5. 下列各经济参与者中,哪些在外汇市场上可能是美元的供给者,哪些可能是美元的需求者?

(1)在欧洲旅行的美国人。

(2)想购买美国公司股票的德国投资者。

(3)向美国出日商品的中国企业。

(4)在美国旅行的巴西游客。

(5)从美国进口货物的德国企业。

(6)想在澳大利亚购置房产的美国投资者。

【答案】(1)在欧洲旅行的美国人,需要将美元换成欧元以在欧洲消费,是美元的供给者。

(2)购买美国公司的股票需要美元,投资者是美元的需求者。

(3)向美国公司出日商品得到的是美元,而中国出日商需要将美元换成人民币,因此是美元的供给者。

(4)在美国旅游需要美元来消费,是美元的需求者。

(5)进口美国的货物需要美元,是美元的需求者。

(6)美国投资者在澳大利亚购置房产需要将美元兑换成澳元,是美元供给者。

6. 设总供给函数为Y s =2000+P,总需求函数为Y D =2400-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新的均衡点井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具有何种形状? 属于何种类型?

【答案】(1)由y s =yD 得:

2000+P=2400-P

解得:P=200,y s =yD =2200

即得供求均衡点,此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2)总需求曲线向左平移10%后的总需求函数方程为:

于是,由y s =yD ,有:

2000+P=2160-P

解得:P=80,ys=yD =2080

与(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较低,产量也较低,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总需求曲线向右平移10%后的总需求函数方程为:

于是,由y s =yD ,有:

2000+P=2640-P

解得:P=320,y s =yD =2320

与(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上升,产量也有所增加,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总供给曲线向左平移10%后的总供给函数方程为:

于是,由y s =yD ,有:

1800+P=2400-P

解得:P=300,y s =yD =2100

与(1)相比,新的均衡下,价格上升而产量降低,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

(5)本题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属于常规总供给曲线。

7. 从经济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的相对关系中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

【答案】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

西方学者通常用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说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所区别。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十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下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三、计算题

8. 己知一个宏观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 (Y d 为可支配收入,单位为亿元),自发投资I=50,政府财政政策包括,政府支出G=200,定量税收T 0=60,比率税率t=0.25。求:

(1)宏观经济均衡时的国民收入Y 是多少?

(2)支出乘数K 是多少?

(3)政府的财政盈余是多少?

【答案】(1)可支配收入:Y d =Y-T0-tY=0.75Y-60,则消费函数为:

根据三部门收入支出模型Y=C+I+G,将消费函数、投资函数及政府支出函数代入方程式可得:

Y=52+0.6Y+50+200

求解方程可得:Y —755。

(2)根据支出乘数定义有:。

(3)用S 表示政府则政盈余,则S=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其中,政府支出G=200; 政府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