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大学商学院MBA中心435保险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计算题
1. 假定社会在某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货币流通速度为4次,货币供应量(M , )为1300亿元。求这一年的物价变化率与币值的变化率
【答案】按可变价格计算的商品价格总额=1300×4=5200(亿元)
设商品数量为Q ,则不变价格Po=4000/Q,可变价格P=5200/Q
所以,物价变化率=(P-P o )/Po =30%
币值的变化率=
这一年物价上涨了30%,币值下降了-23.1%。
2. 某国商业银行体系共持有准备金200亿元,公众持有的通货数量为200亿元,中央银行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分别为15%和10%,据测算,流通中的现金漏损率为25%,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为5%, 而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为50%,试求:
(1)货币乘数和
.
系数为1.40,求其要求收益率 (2)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 【答案】(1)3. 已知无风险收益率为5%,市场预期收益率为17%,某股票
【答案】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其要求收益率=5%+1.40×(170/-5%)=21.8%
其要求收益率为21.8%。
4. 假定一国政府的财政存在赤字(PSBR ), 资产该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下:
中央银行
资产 负债
如果政府的财政赤字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CLG )和向私人部门融资(PRLG )来弥补,同时
政府通过发行债券(Bond )和向商业银行借款(BLG ),向私人部门的赤字融资。试根据上述条件写出基础货币量(B )的表达式。
【答案】
则:
年数 1 2 3 4
即期利率5% 5.5% 6.5% 7%
计算从1年到2年,2年到3年和3年到4年的远期利率。
【答案】由公式所以
5. 己知从现在起不同时期的即期利率:
二、论述题
6. 试述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答案】近年来,现代国际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是: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转变; 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 各国金融监管模式日益趋同;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美、英、日等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体现了这种趋势。具体阐述如下:
(1)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容
金融监管体制是指金融监管的权力制度安排和监管组织体系。监管的权力制度安排就是指行使政府监管权力的相关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监管组织体系主要由金融当局宏观监管体系、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金融业行业自律体系和社会监督防范体系四个层次组成。前二者在金融监管中起主导作用,后二者起重要补充作用,四个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协作。
金融临管模式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
①统一监管模式。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无论是审慎监管还是业务监管,都由一个机构负责,这个机构通常是各国的中央银行或另设的独立监管机构。这是一种典型的混业监管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成本优势。统一监管能节约人力和技术投入,大大降低信息成本,改善信息质量,获得规模效益; 二是改善监管环境。统一监管可避免由于监管者的监管水平和监管强度的不同,使不同的金融机构或业务面临不同的监管制度约束,也可避免被监管者对多种机构重复监管及不一致性无所适从; 三是适应性强。统一监管能迅速适应新的金融业务,既可避免监. 管真空,降低金融创新形成的新的系统性风险,又可避免多重监管,降低不适
宜的制度安排对创新形成的阻碍。其缺点在于:缺乏竞争性,易导致官僚主义。
②分业监管模式。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按照银行、证券、保险划分为三个领域,在每一个领域内,分别设置一个专业的监管机构负责包括审慎监管和业务监管在内的全面监管。目前分业监管模式较为普遍,中国便是实行这一模式。其优点在于:一是具有监管专业化优势。每个专业监管机构负责各自的监管领域,职责明确,分工细致,有利于达到监管目标,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具有监管竞争优势。尽管监管对象不同,但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竞争压力。其缺点在于:一是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性差,容易出现监管真空,若设置多重目标或不透明目标则易使被监管对象难于理解和服从,出现多头管理和相互扯皮现象。二是从整体上看,分业监管机构庞大,监管成本较高,规模不经济。
③不完全统一监管。是介于完全统一监管和完全分业监管之间的一种监管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从分业监管到混业监管的过渡模式。具体有:一是牵头监管模式,几个主要监管机构为建立及时磋商协调机制,相互交换信息,以防止监管机构之间的扯皮推诱,特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其典型代表是法国、巴西。这种监管模式既可以发挥分业监管的专业化优势与竞争优势,提高监管效率,又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定期的磋商协调、相互交换信息以及密切配合,将多重监管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其问题是,由谁来控制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以及牵头监管者并不能做到控制整个体系风险。二是“双峰”监管模式,是对不同的金融业务的经营进行监管。
(2)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国际化趋势,使得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性不断增强,各种金融风险在国家之间的相互转移和扩散在所难免,严重威胁着各国的金融稳定。金融国际化要求实现金融监管国际化,如果各国金融监管松紧不一,不仅会削弱各国监管措施的效应,而且还会导致国际资金大规模的投机性转移,影响国际金融稳定。因此,西方国家致力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一些主要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趋势如下:
①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美国建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体制,到1999年美国金融经营体制正式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但其分业监管体制并未发生变化,监管模式则转变为伞式监管与功能监管结合的模式。在该模式下,金融控股公司既要接受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综合监管,又要接受不同行业主要功能监管人的监管; 伞式监管人和功能监管人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完成金融监管任务。
②英国历史上金融监管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采取非正式监管形式,以“道德劝说”、“君子协议”等方式进行,直到1979年英国的银行监管才走向法制化的道路,在这之前英国的金融监管采取分业监管体制。20世纪7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业出现混业经营的局面,英国开始注重对金融业的全面监管。1997年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由此开始正式实行集中统一的混业监管模式。
③日本金融监管体制随着金融经营体制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由分业经营转为综合经营,其金融监管体制也转变为混业监管。1998年以来,日本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