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交通大学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多样统一

【答案】即是建筑艺术形式普遍认同的法则,同样也是公共建筑造型艺术创作的重要依据。公共建筑是由各种不同使用性质的空间和若干细部组成的,它们形状,大小,色彩,质感等不相同,这些客观存在着的千差万别的因素,是结构建筑形式美多样变化的内在基础。

二、简答题

2. 简述集中空调系统优缺点。

【答案】(1)优点:具有服务面大,设备固定,机房集中,管理方便,风速较低和容易消声的优点。

(2)缺点:机房大,风道粗,层高大等弊端,对高层建筑颇为不利。

3. 简述马鞍形悬索结构优点。

【答案】(1)在观众厅容量相同的条件下,椭圆形比赛大厅能获得更多的视线较好的席位;

(2)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马鞍形悬索结构的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其他结构形式;

(3)马鞍形的屋盖形式,使观众厅的空间利用较为合理,有利于音质和空调的处理;

(4)马鞍形的悬索结构,具有较大的刚度,抗风和抗震性能较好,并有利于排除雨水。

4. 公共建筑的功能问题中次要问题是什么?

【答案】空间的大小、形状、朝向、供热、通风、日照、采光、照明等。

5. 公共建筑设计按不同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哪几类?

【答案】分隔性的空间组合;连续性的空间组合;观演性的空间组合;高层性的空间组合;综合性的空间组合。

6. 天津塘沽火车站整体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理念是什么?

【答案】由于城市干道广场斜交的特定状况,因而在考虑站前广场时,除了满足集散人流与组织车辆交通的要求外,还把圆形候车室大厅的入口部分面对城市干道的轴线,人流在临近广场的干道上,就可以看到车站主体建筑造型的全貌,做到了广场总与布局与建筑空间形体紧密配合,完整统一。

车站结合了地段不对称的环境特点,采用分散的空间组合形式,在布局中通过空间与形体的处理,使建筑群与站前广场和站场比较自然的结合起来,并在外宾与通廊之间,布置庭院绿化,借以增强建筑环境空间的层次感,其轻松的气氛和滨海城市的风貌相协调。

在室内设计构思中,充分考虑了人流人流互动的特色,布置了开敞通透的旅客大厅,并以流动空间的设计手法,将售票空间及其他组成部分,用庭院联系成一组完整的群体。为了沟通大厅与售票厅的空间联系,把售票厅的低顶棚向大厅方向延伸,并把售票处的弧线墙延伸到大厅室内,创造出既隔又连、相互渗透、相互延伸、融为一体的环境氛围,从而可以使旅客比较自然的步入候车大厅或沿着导向性极强的曲线墙到达检票口,空间之间异常流动通畅。

7. 简述建筑的空间与技术是对立统一。

【答案】(1)建筑技术水平对建筑的空间形状是有很大的约束力。

(2)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又给空间形式的创新提供各种可能性。

三、论述题

8. 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设计理念及空间组合?

【答案】设计理念:

(1)人. 建筑. 自然的内在联系。建筑作为人们对场地的清晰应答,使人们得以有意识地和环境建立共生关系。

(2)理性设计与地域性设计 针对岭南地区的气候特色的研究中。除了以庭院. 连廊等开敞式空间组织通风外,在建筑材料构造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与岭南建筑物理研究室合作,在屋顶设置可调式遮阳百叶,通过变换百页板角度,实现对遮阳的有效控制;利用柱廊与脱开的墙体来阻挡太阳光的直晒;采用低辐射玻璃及浅色挂石降低辐射热。这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环境适应性,并达到节能的效果。

(3)少一些. 空一些. 透一些. 低一些”的设计思想,以实现这一特殊场所中人. 自然与建筑的共生。希望在曲线与直线之间,在实体与透明体之间,在东西侧不同的景观张力之间,人文馆以其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华工大校园文化的认知,营造出具岭南建筑特质的人文空间。

(4)人文馆强调建筑对整个环境的沟通与衔接。人文馆东西朝向,在面向东面的一侧有意设计成规整的平面,以对应历史形成的东湖湖岸的建筑风格,而面向西的一侧则借助园林的设计,和整个西湖附近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建筑的南北两侧都退让出较多的空间做绿化休闲广场,不但使东湖和西湖湖滨路的视线相交,而且广场利用地势产生“跌水”,水在建筑之间流动。

空间组合:

基地选择 人文馆置身于校园总体规划南北中轴线关系的控制之下;沿横向(东西),它又处于东西湖校园生态走廊的中心节点,两套系统的叠合,衍生出人文馆总体有机布局。逸夫人文馆按功能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展厅. 阅览室和报告厅,分别位于场地的东南北三个方位,呈“品”字形,开敞式的连廊把三个组成部分融合在一起。洗手间. 钟塔等以辅助空间功能核的形式镶嵌在连廓上。使三大空间类型各自成体系,突出了建筑平面的理性特质。既延续了原教工俱乐部的院落空间,又很好地解决了各功能区的采光通风问题,表现出通透明快的岭南特色。

文馆内开放的交通体系。人们可以通过廊道. 桥梁,从东. 南. 北三个方向进行穿行,实现教育与生活区域的转换。而引人驻足的内向庭院. 眺望平台. 叠级水池散落左右。在这里光是体量表现的

重要特质,它引导出建筑空间上的穿透性与流动性。间断性的开口,时隐时现的景致在此相互交织,场景伴随着“穿行”而切换,每个片断既似曾相识又充满新意。人们在此或信步徐行,或倚栏眺望,或驻足长谈。多样的空间形式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在不同的区域建立起人与自然及建筑间的视觉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