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0902教育管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课程
【答案】教育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目的、范围和进程的总和。其基本涵义是指学校的课业内容及其进程。教育课程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个性结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蓝图。课程的编制和实施是学校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中介。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行政关心和作用的重要领域。
2. 教师聘任制度
【答案】教师聘任制度是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制度。其特点是任职条件因需要而定,聘任双方均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双向选择,地位平等,任职期限固定,任务与酬金明确,聘任期满后根据本人表现、工作能力、单位工作岗位需要,决定去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其基本内容包括:①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和科研上作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师职务岗位,并规定其明确的职责:②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教师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 ③由学校校长在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中择优聘任; ④学校和教师双方遵循地位平等的原则,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幼教师职务有一定的任期,教师在任职期间,领取相应的职务工资。
3.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二、简答题
4. 简述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本内涵。
【答案】教育经费是指为教育事业发展或组织化、制度化了的教育活动所支出的费用。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基本内涵有四点:
(1)提高教育经费预算的等级,将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合并,由款级升格为类级,将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支出中的第二次分配升格为第一次分配。
(2)赋予教育部门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编制权。教育经费预算在平衡教育经费需求和供给的基础上编制,先由教育部门按教育经费的需求预算,然后会同财政和计划部门,根据国家财政可能,平衡需求与供给,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建议并纳入国家预算,报同级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3)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归教育部门。包括教育经费在内的国家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后,由财政部门划拨给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包括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和学校)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行使。
(4)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目前我国的财政分为中央、省、市、县四级,因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到县级。
5. 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包括哪些群体?
【答案】学校公共关系的对象可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1)学校内部公众关系管理
内部公众关系的管理也可以称作雇员管理或员工管理。目前我国中小学内部公众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学校行政管理者与教师
a. 沟通内容。包括:学校目标和使命、学校在竞争中的排序和位置、教学改革情况、先进人物及其贡献、教职员工新闻、教职员工生活和福利情况等。
b. 沟通形式。主要有会议沟通、员工发展方案、合理化建议制度、内部出版物、公告、信件等形式。
②学校与学生的下式沟通
学校与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相互关系的改善,意味着学校必须改造目前的单向信息传播方式,完善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机制。其双向沟通的主要形式包括学生会、学生意见调查、学生大会、学生出版物等。
③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a. 语言的使用技巧。包括:叙述时使用人称代词; 正确使用提问方式; 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少用疑问句,正确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
b. 非语言的沟通技巧。包括肢体语言、空间语言和类语言的使用技巧等。
(2)学校外部公众关系管理
学校外部公众主要是指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那些目标公众,包括学生家长、社区、特殊公众、政府、媒体等。
①学校与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是学校的首要公众和重要公众。学校必须管理好自己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在其中至关重要。
a. 教师与家长的协作关系。当前,我国中小学亲师沟通的实践特点是:其一,作为公共关系发起者和经营者的学校和教师,常常担心家长的介入会扰乱学校秩序,干涉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其二,家长有了解学校及孩了成长的渴望,但主动性不够; 其三,体力支持积极,脑力贡献和财力白愿支持不足; 其四,亲师沟通具有间接性。
b. 学校与家庭沟通计划。主要有:一是邀请计划,学校常用的有定期邀请开会、学校有计划地进行邀请参观、邀请家长委员会三种方式; 二是调查表形式; 三是家长参与学校联系计划,主要有成立家长委员会、成立研讨小组、家长会与义工制度三种形式。
②学校与社区
社区关系是学校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公众关系,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机构、地方社团组织、社区内其他组织和社区居民。教师和学生是联系学校和社区的两条宽阔的纽带。教师是第一条联系纽带。
a. 教师与社区的交流。教师与社区的交流有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团体方式的社区本位沟通、学校方式的社区本位沟通、教师个体方式的社区本位沟通等。
b. 学生与社区的联系。学生与社区的联系主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公开性活动来进行,包括:音乐活动、体育比赛、实地考察等。
c. 社区木位的学校沟通。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方案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和互利的。学校和社区的沟通有两种模型:社区本位的学校沟通和学校本位的学校一社区沟通。学校对社区要求给予帮助的回应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制度化学校的回应一参与模式,二是非制度化学校的直接投入模式。
③学校与特殊公众
a. 非学生家长人群。非家长人群中的大部分人是关心学校及其教育的,但是大众传媒是他们了解学校情况的主要信息通道。
b. 学校与校友。校友是学校一笔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建立于校友良好关系的方式主要有:! 句校友发祝贺信、公布校友获得的荣誉、寄给校友母校的出版物等。
c. 学校与名流。建立和维护与志愿者、校友、会员、捐赠者以及潜在会员和捐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学校公共关系的重要职能。
d. 学校与批评者。管理学校与批评者的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沟通,尤其是见面沟通。沟通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双方的理解和尊重感,而不是转变对方的观念。
④学校与政府
从公共关系意义上说,公立学校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行政权力的支持。在法律上,学校是依法办学主体,政府是依法行政卞体,关系平等。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却形成了上下级的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学校开展政府公共关系的口的在于: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财力支持和权力支持。
⑤学校与媒体的合作
以学校为本位,建设好与媒体的关系是学校公共关系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学校而言,学校与媒体的合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媒体本位的合作——即以新闻记者的需要为中心,学校为媒体着想,获得好感,累积信任。二是学校本位的合作——即以学校公共关系需要为中心,在获得好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利用媒体提升学校形象,获得更多媒体公众的好感。
6. 概括论述教育规模经济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答案】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是在保证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使学校资源获得充分和适当的使用; 同时,规模经济的产生必须在规模扩大后不致衍生不经济缺陷的条件下才能成立。教育规模经济的形成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