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974公共经济管理之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并努力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为解决如政策系统这一类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研究的新途径。美国学者克朗认为,在政策分析中,若明智地运用系统方法,将会改善所制定的政策质量; 若完全缺乏系统分析,将会使复杂系统中的情况恶化。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
2. 政策科学
【答案】政策科学指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学者叶海卡·德罗尔认为,政策科学应包括基本政策、元政策、政策分析、实现战略等内容。美国学者克朗根据德罗尔的构想,认为从方法论角度看,政策科学应包括五个基本范畴:政策战略、政策分析、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政策评估、政策科学的进展。因此政策科学是一门学科,它超越了一切传统的科学观念,为人类面对未来的决策提供了崭新的工具和方法。
3.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以下特征:①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⑤具有手段性的特点。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生活和政治权力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养成社会成员权威人格和权利人格,从而形成思想文化的政治认同和道德权利的途径。政治社会化是特定社会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的反映。
4. 政策议程
【答案】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政策议程即是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
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政策议程。查尔斯·琼斯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①问题确认议程:②提案议程; ③协议议程或讨价还价议程; ④持续议程。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②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
5. 政策方案规划
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①政策规划的目标导向②政策规划的变革取向③政策规划的选择取向④政策规划的理性取向⑤政策规划的群体取向。
【答案】
6. 政策问题论证
【答案】政策问题论证是指在构建政策问题过程中,围绕政策问题,通过科学于段、有针对性地证明该问题的性质的过程。政策问题的论证可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功能论证和小论证。
7. 事后评价
【答案】事后评价,是指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又称为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事后评价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考察一项公共政策的执行在客观上对目标群体、政策系统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综合分析该项公共政策的效果。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总结,效果评价对公共政策所做的价值判断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8. 决策树法
【答案】决策树法是指利用概率论的原理,并且利用一种树形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用决策点代表决策问题,用方案分枝代表可供选择的方案,用概率分枝代表方案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经过对各种方案在各种结果条件下损益值的计算比较,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该力法能使多阶段决策清楚、有条件地进行,是分析决定方案优劣的十分有价值的基本工具。
二、简答题
9. 简述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观点。
【答案】“有限理性”原理是赫伯特·西蒙的现代决策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也是对经济学的一项重大贡献。新古典经济理论假定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认为决策者趋向十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西蒙对此进行丁批评,他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由于现实生活中很少具备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们常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也就是说,个人或企业的决策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条件下进行的。完全的理性导致决策人寻求最佳措施,而有限度的理性导致他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
(1)最优决策要求:
①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
②决策者能正确地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能据此制定出没有疏漏的行动方案;
③决策者能够准确地计算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④决策者对组织在某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结果具有一致而明确的认识。
(2)上述条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具备的,这是因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具体来讲:
①从广义上说,外部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当前或未来均会产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组织很难收集到反映外界全部情况的所有信息。
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这种双重有限性决定了决策者只能制定有限数量的行动方案。
③任何方案都需要在未来付诸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能力和影响能力是有限度的,目前预测的未来状况与未来的实际情况可能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如此行动必有风险性。
④即便决策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原来预期的结果,这种结果也不一定就是组织实现其最终目标所需要的。
所以在决策中,有限理性要求人们遵循“满意原则”。西蒙认为,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对决策过程的正确的现实描述。实践中的公共决策井不是沿着收益成本最大化的思路,而仅仅是满足决策者在某个问题上的满意标准。这种满意的标准,在人类有限理性的前提下才是现实的。同时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是建立在西蒙“行政人”的人性假设判定的基础之上,“行政人”追求的是一种令人满意或“足够好即可”的行动方案。
满意原则是现代决策理论评价各个决策方案的一条适用原则。它也是决策管理学派的主要思想之一。
10.限制预测准确性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案】①理论本身的不完善。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被确证的假说,总存在不断完善的需求,难以保证预测的绝对准确。
②为推断结论所提供的经验材料的非准确性。
③预测方法本身引起的误差。任何方法的运用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误差。
④预测者的信念体系和知识背景可能引起的干扰。
⑤预测者所从属的组织性质。一般来说,非营利的研究机构预测的准确度要大于商业团体和政策部门。
⑥预测时间的跨度太大。
⑦预测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和一些难以预料的随机变化。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预测结果可能与实际有更大的差异,甚至能做出与实际过程完全相反的预测。
⑧预测对象的成熟程度。若预测对象不太成熟,则只能预测到带有方向性的结果,从而产生较大误差。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