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十地经营权垄断的存在。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才会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因此,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

2.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金银最初也只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非天然就是货币。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金银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

一般等价物究竟固定在哪一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总的说来,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或是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或是固定在本地可让渡的则一产的主要形式(某使用物品)上。在历史上,有很多商品,如牲畜、盐、毛皮、贝壳、绸布等,都充当过最初的货币商品,最后才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也只是从贵金属成为货币商品时起,货币形式才真正同一般等价形式区别开来。

金银之所以能最终夺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特性是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具有价值、成色比较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携带和保存等特点,是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由于金银具有这此特性,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逐渐固定在金银上,金银成了货币商品,成了货币。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起源表明,货币不外乎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贵金属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才成为货币,它一旦作为货币,就成了特殊商品。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

3. 简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答案】(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

(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水平、结构和规模决定虚拟经济发展的状况,虚拟经济应该适应而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盲目发展,过度膨胀。

虚拟经济也不是被动地决定于实体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反作用,并表现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

①虚拟经济的正效应:首先,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资本的证券化可以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平台”。再次,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最后,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

②虚拟经济的负效应集中表现在投机过度引发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的产生和积极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和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的。在此基础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应该是互相配合而不是相互替代或水火不相容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的关键是健全市场制度和信用体系,要使虚拟经济的市场具有自动调节虚拟经济规模的功能。

4.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原因。

【答案】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没有分工,就不存在产品交换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展。

(2)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没有剩余产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在现代经济中,在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不同企业也可能存在商品交换关系,其原因是不同企业有自身的利益。这样,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交换的产品也是商品。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或框架是:

(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统一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市场组织体系、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开放是指市场可以按照规则自由进入和退出。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在一个由价值规律充分作用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运行。有序是指市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运行,以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效率。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支持市场机制发挥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1)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