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交换价值
【答案】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可以按各种不相同的比例与许多其他商品相交换。因此,交换价值小只一种,而是多种。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可以使它们相等的共同东西。这个共同东西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无法进行比较。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即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其中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它构成商品的价值。所以,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比例即交换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含有相同的价值量。
2. 外向型经济
【答案】外向型经济指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的某国或某地区的经济体系,是“内向型经济”的对称。外向型经济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指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8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属狄义范围的经济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进日替代与出日替代相结合,并以出日替代为主; 其资金利用是以外援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产业结构是以工业为主。
二、辨析题
3. 资本周转越快,表明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越多,因此获得的年剩余价值量越多,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顶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一(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流动资本指的是以原料、燃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指的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年剩余价值量是与可变资本相关联的。资本周转的快慢与可变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更加得不出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的结论了。
4. 工人在为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同时,也正以日益扩大的方式使之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工人绝对数虽有增加,但是和总资本增加相比,不是按同一比例增加的,因而资本对工人的需要相对减少了,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相对减少:
(2)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增加。
①技术进步使得大量普通工人取代一些技术熟练的工人;
②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
③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队伍。
因此,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力绝对供给增加,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了。这种过剩人口,不是绝对的,即不是社会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能保证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而只是相对的,即相对于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这部分劳动者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因而是相对人口过剩。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
5. 资本不是物,它是以物的形式反映的生产关系。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
(1)资本在现象上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但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下,货币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时,才转化为资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虽然剥削小生产者的剩余劳动,并从奴隶主和封建主那里瓜分一部分奴隶和农奴的剩余劳动,但由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不是在生产领域中通过剥削雇佣工人获得剩余价值,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
(2)因此,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体现出来的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6. 在生产与分配的关系上,生产决定分配,而分配只能被动地服从生产。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分配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但分配也并不独立于生产之外。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这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分
配过程中的地位。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生产,也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分配。一些人以出资者的方式参与生产活动,他们就以投资分红的形式参与利润的分配; 如果以劳动者的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就以下资的形式参与分配。
(2)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 同时,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力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因此,不能笼统的说是生产决定分配还是分配决定生产,要在具体的情况下做出具体的分析。
三、论述题
7. 论述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级差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因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等条件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 ; 因对土地追加投资生产率高低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l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十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小同。较好十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②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 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十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2)级差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所研究的级差地租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
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我国农村十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级差地租工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II ,由于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追加投资形成的,主要应由土地经营者所得,即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有。
我国政府规定,在农村“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则为农民增加对土地的劳动、科技、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积极性,保证因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