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利息和企业利润。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借贷资本就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另一个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必然形成大量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在社会资本运动过程中出现大量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部分资本家因为手中的货币资本不足而需要补充。持有闲置货币资本的资本家贷款给急需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使用,于是就在资本家之间形成借贷关系。
借贷资本的出现使资本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即发生了资本所有权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除了作为货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的功能,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的职能。与此相适应,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利息的形式; 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由于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借贷利息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产生过程来看,金银最初也只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非天然就是货币。只有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金银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从而成为货币。
一般等价物究竟固定在哪一种商品上,最初是偶然的。但总的说来,有两种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或是固定在最重要的外来交换物品上,或是固定在本地可让渡的则一产的主要形式(某使用物品)上。在历史上,有很多商品,如牲畜、盐、毛皮、贝壳、绸布等,都充当过最初的货币商品,最后才固定在贵金属(金、银)上。也只是从贵金属成为货币商品时起,货币形式才真正同一般等价形式区别开来。
金银之所以能最终夺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在于它的天然特性是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具有价值、成色比较均匀、易于分割、便于携带和保存等特点,是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由于金银具有这此特性,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逐渐固定在金银上,金银成了货币商品,成了货币。因此,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起源表明,货币不外乎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贵金属只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才成为货币,它一旦作为货币,就成了特殊商品。所以,“金
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二、简答题
3.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案】(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诞生十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一诞生,就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共存于同‘个世界之中。因此,社会主义只有解放生产力并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才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对比中展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日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发展和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一般特征可概括为:
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接近并最终超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采取怎样的形式,应该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决定。
③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按劳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按需分
配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确定。
④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同,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将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否则将破坏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4. 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要求。
【答案】(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消费的增长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的增长速度,还取决于人口规模、就业面、职工收入增长速度、消费品价格等因素。人口规模、就业面和职工收入增长速度等因素通过影响人均收入水平影响人均消费支出,消费品价格则影响一定消费支出的实际消费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角度来看:
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消费不仅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还直接成为社会再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真正成为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劳动者的消费需要可以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其消费水平也将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提高。
消费的增长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城乡居民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其实物形态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每人每年基本消费品的数量、人均住房面积、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等等。二是消费结构的优化。其衡量指标有:吃穿住用等各类消费的比重,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的比重,商品性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的比重,等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进步、精神更加富足,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将必然会使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和精神消费水平同时得到提高,而且小康社会倡导科学的消费观念,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在总消费重的比重将会增大,而生存性消费比重减少,这样会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使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协调。 一般说来,消费作为生产的目标和动力,一定程度的适当超前消费,对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对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带动作用,刺激消费也就是刺激生产。我国前一个时期出现的消费需求疲软,使生产得不到应有的刺激而处于停滞状态,从反面说明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但是,消费毕竟要受制于生产,消费的过于超前,以及由此带动的消费需求膨胀又会牵动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在生产处于低水平的条件下,生产的发展、结构的调整要受资金、技术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