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经济学801政治经济学专业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要素市场

【答案】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条件的交易市场。主要由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类构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完善,市场功能日趋扩大。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渐渐地在市场上交易,并由此发展成了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些要素市场构成的统一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借贷利息

【答案】借贷利息是指职能资本家为了获得贷款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要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为职能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采取利息的形式付给借贷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借贷资本家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获得利息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但在现象形态上,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产物,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经营企业的报酬。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实质上,利息既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的体现,又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的体现。

3. 贮藏手段

【答案】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货币贮藏能够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贮藏起来;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的货币就会自动地加入到流通过程。

4. 消费信用

【答案】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等。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消费信用可分成两类:一是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 二是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消费信贷是工商企业、银行

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刺激需求的手段。

5. 一元经济

【答案】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形成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科学技术极为落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严重缺乏(在发展中人口大国还要加上人口数量压力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约束)等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同时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和部门:一种是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收入只能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水平的乡村农业部门; 另一种是以现代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相应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必然出现的二兀经济结构。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在促进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二元经济走向一元的现代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6. 资本循环

【答案】以产业资本循环为例,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资本运动过程。资本循环过程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资本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态。

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用货币资本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 (G 代表货币,W 代表商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货币资本形态,其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用购买到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商品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W{W.(P-, 代表生产资料,W ´代表己经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生产资本形态,价值发生增殖。

第三阶段为销售阶段,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W'-G' (G' 代表含有剩余价值的货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形态,资本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只是由商品形态变为货币形态。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相互继起。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所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一个循环的统一。

二、简答题

7.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答案】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具体转化过程分析如下: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小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一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 平均利润率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 )和平均利润(P )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资本主义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生产价格成为商品交换的基础,市场价格这时已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因为: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