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哲学系611马哲原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现实的东西就是现存的东西吗?
【答案】(1)现实性
现实性(或现实)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系的综合。
(2)现实和现存的东西的区别
①现实的东西不仅是现存的,而且是合乎必然性的。一个事物,只要它合乎发展的必然性,迟早会变成现实。现实不仅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
②现存的东西未必都是现实的,那种丧失了存在必然性的现存的东西就不是现实的。例如:由于历史的和当代的种种原因,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封建残余的因素。它们虽然是现存的,但早已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依据,因此决不是现实的,而是应当消除的东西。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情况是怎样的?
【答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1)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2)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要求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并确立起来,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因此,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生产发展的辩证过程是: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又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这种生产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充分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3.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上层建筑长期或严重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会给社会带来停滞或思绪。社会要正常发展,上层建筑就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那么,“一定要适合”就表现为革命或改革要求,即变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服务上。上层建筑总是要运用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或者把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控制在一定的秩序和范围内,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或者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以巩固、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
(3)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始终存在着既适合又不适合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要求上层建筑同自己相适合,这本身就以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不适合为前提; 同时,这种不适合又或迟或早一定要变为相适合。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适合是相对的,矛盾始终处于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的不断运动之中。
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表明,在人类历史中,何以有如此多样的意识形态,何以有如此不同的国家制度,其根源都在于经济基础的状况。自觉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 简析“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
(1)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义上被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态。
②道德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力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③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
④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⑤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最一
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分类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廿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①反映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③反映现实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并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
(3)评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允、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5. 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
【答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制约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在于:
(1)物质生产实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进行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政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离开了生产实践,就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他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类从事其他活动提供物质的和时间的条件,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人类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发展的程度。
(2)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及其发展的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亦即受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3)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表现与结果。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不仅引起社会形态的量变和进化,而且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导致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4)物质生产实践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物质生产实践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它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根据,并集中地表现着人的本性,规定着认识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以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存在状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