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611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民论

【答案】新民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借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概念“新民”并且渗入西方近代价值观,提出的一套新的人格理想和社会价值观。梁氏新民论是梁启超对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复合体,所提出的改造国民性的时代课题,重点强调人的重塑、完善,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3. 无欲

【答案】“无欲”是周敦颐十分强调的一种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使精神专一不杂,而要做到这种状态,就要排除各种欲念,这样才能在静时保持心灵的虚静,行动也才能公正周遍而没有偏私。但是,他所提倡的“无欲”是指排除各种干扰心灵的欲念,使得心灵达到虚静的意识状态,而不是要禁绝一切感性欲望。这样,无欲就和其功夫论“主静”沟通了起来,所以《太极图说》在解释“主静”的时候说:“无欲故静。”周敦颐延续孟子的“寡欲”思想,认为减少欲望甚至达到没有的程度,心灵就能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成为圣贤。

4. 六经皆我注脚

【答案】六经皆我注脚是陆九渊提出的口号,据说有学生问到他为什么不著书,他回答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意思就是经典都是用来发明自己的本心的,“我注六

经”就是用自己的本心去解释经典。他提倡先立乎其大,也就是先明本心,挺立自己的道德主体,而反对寻行数墨,从事文字的考证和经书的注解,他认为这样会迷失本心。这与朱熹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注重文本原意的态度很不一样,朱熹注重经典,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传承的意识; 而陆九渊则表现了道德主体的自立。陆九渊并不是不要人读书,他是要人先明本心,然后再去读书。

5. 图腾崇拜

【答案】“图腾崇拜”是指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关系的崇拜行为,主要标识于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对于图腾崇拜的研究是对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腾崇拜现象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

二、简答题

6. 简述康有为“三世进化”的历史观和“大同”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三世进化”和“大同”说是康有为利用今文经《春秋公羊传》的思想资料,阐发的历史观和理想。他说、《礼记·礼运》的“小康”、“大同”说同近代进化论思想,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基本思想为:

(1)人类社会是变易和进化的。

(2)社会历史进化是有顺序的,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最终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高理想的(康有为根据三个历史时代的不同的文明特点,把“升平世”称为“小康之世”称“太平世”为“大同之世”)。

(3)“人人皆公,人人皆平”的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三世”进化是和平的、循序渐进的,不能跷等。

康有为的这一学说有许多地方牵强附会,但是进步之处在于他将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进化的过程,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同时也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论,给他的变法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 简述王夫之的“理势相成”的历史观。

【答案】王夫之“理势相成”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种必然趋势有其内在规律。他用势和理来描述这两者的关系。

(1)理势是辩证的关系。顺应理之顺逆,即可以成势。客观之势形成以后,顺应形势,那就是合理的,即“理势相成”。

(2)王夫之还结合他的理气论来说明理势的关系,认为理势是相互促成的。

(3)理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即客观的历史趋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理的顺逆可以决定客观趋势形成的难易程度。客观趋势造成了历史事件的形成,同时事件中又包含了客观的理。故言没有不表现为势的理,也没有不表现为理的势,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8.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答案】(1)释义

上古领袖是怎么把修养术传给下一代的呢? 就是避开阴冷的寒风,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情,心定了,五行运转,气就自然顺畅。“精”“神”既济,就能守住自己的心神,病又从何而来呢? 那么,志向要少,少了后人生的方向就定了,欲望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心就会安定而不会恐惧,身体劳累却不知疲倦。气得以顺畅,各得所愿。

(2)观点

①该段文字出自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阐发中国古代唯物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将人看作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宇宙万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质“气”形成的。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老子在《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认为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钮、尹文将这种原初物质称之为“气”。

③《黄帝内经》受这些学说的影响,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气,充满太虚而运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万物。由于气的运动,从此有了星河、七耀,有了阴阳寒暑和万物。阴阳五行的运动,统摄着大地的运动变化和万物的发生与发展。

9. 简论荀子“明分使群”的社会历史观。

【答案】“明分使群”是荀子的观点,意为他希望人们能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相互依赖。

(1)人能“群”

荀子指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他认为,人的力气不如牛,走路不如马,为什么牛马反供人驱使呢? 这是由于人能结成群,而牛马则不能。“能群”不是指普通的合群,而是指能组成社会。荀子进一步又把“分”看成“群”的必要前提。

(2)“分”的含义

①社会生产上的分工

“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 ②封建等级制度

荀子指出:“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王制》)在此,他把等级制视为“天下之本”的根本的“分”这就是“分”的主要含义。

③设立一个“分之枢要”的国君

国君通过制定礼义来确立“分”通过设置官职来对人民进行统治,从而巩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