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2综合考试(土地经济学 利用规划学)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众参与技术方法

【答案】公众参与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确定公众参与的对象、规划宣传、增加公众参与的途径等。土地规划的公众参与对象包括土地规划专家、设计专家,用地单位,涉及的社会、经济、自然问题方面的专家学者、规划区域的政府部门以及区域的群众。宣传可以普及土地规划的相关知识,可以提高公众对微观规划层面的认识,拓宽公众参与的广度。职能部门必须尽可能全面考虑:从与个人或社区的交流到与公众共同参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共同分享信息。

2. 城镇用地规模

【答案】城镇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城镇用地规模一般以城镇用地的面积来表示,是常用的表示城镇开发程度的量化指标。

3. 系统工程理论

【答案】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日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系统工程方法论的特点是研究方法上的整体化,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学化。利用系统工程进行规划,是根据系统的概念、构成和性质,把土地利用作为系统,对它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系统决策和实施,拟出能够满足土地利用规划要求的几种方案,使之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

4. 土地利用

【答案】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它既是一个把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土地利用既要受自然条件制约,也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但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

5. 预测方法

【答案】预测方法是指预测某一事物所具体采用的方式和途径,具体而言包括所用工具、流程、方式等。预测方法通常包括因素分析法、自然增长法等。

6. 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发目标标,依据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是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基础和现状特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措施。

二、简答题

7. 基本农田保护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为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稳步实施。可以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手段,制定一套基本农田的管理制度和保护措施。具体有以下几点:

(1)运用法律机制,制定地方性的政策措施,落实保护责任制。各乡(镇)人民政府应根据《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颁布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告,各村根据乡(镇)政府布告精神和本村实际,制定保护公约,进一步确定保护期内本村农田的保护目标和检查管理制度。

(2)采取合理的经济手段,增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非农建设经批准可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不仅要按《土地管理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费,而且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在用地年度内组织开垦与所占用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并重新划入基本农田; 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必须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3)建立地力监测体系及补偿制度。县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县实际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地力的分等定级办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土地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地力分等定级,建立档案,逐步建立起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力和施肥效益的监测网点,定期提出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护措施,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

(4)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技术上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管理,土地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动态监测。县人民政府也应加强保护区的检查和监督,定期组织土地管理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其保护范围和面积,并将检查情况向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报告。

(5)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环境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对保护区环境质量的监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环境污染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定期提出

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根据环境变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8. 简述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

【答案】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各有侧重: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制定全国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 省、地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本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区域平衡的原则、方向和途径,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方向; 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是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作为确立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依据。

各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省级和地市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

①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背景与条件;

②调查评价并测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

③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和任务;

④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安排;

⑤划定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区域、安排重点工程、提出重点项目;

⑥制定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

⑦估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投资,评价预期综合效益;

⑧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内容:

①分析土地开发整理的背景与条件;

②调查、测算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

③确定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和任务;

④提出土地开发整理的总体安排;

⑤划定土地开发整理区,确定各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方向和重点;

⑥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位置、范围和规模:

⑦分类分期测算规划期内土地开发整理投入量,并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分析:

⑧制定实施规划的技术、经济、组织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9. 经典的区位理论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案】经典的区位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业区位理论

德国学者杜能于1826年完成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了农业区位论,标志着区位理论的诞生。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目的在于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将影响农业区位的纷纭复杂的种种条件加以简化,只考察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杜能证明了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到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些同心圆结构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随着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