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藏大学自然地理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度与纬度

【答案】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2. 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3. 垂直自然带

【答案】垂直自然带是指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所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更为复杂,任何一个山地垂直自然带,总是在相应的水平自然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一般说来,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

4.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5.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

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6. 湿度

【答案】湿度是指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石、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

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主要有: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

7.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8. 寄生

【答案】寄生是指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主要的寄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但在动物中,寄生蠕虫特别重要,而昆虫是植物的主要大寄生物。寄生有专性寄生的拟寄生物,

①专性寄生必需以宿主为营养来源;兼性寄生既能以宿主为营养来源也能自由活动;

②拟寄生物包含一大类昆虫大寄生物,它们在昆虫宿主身上或体内产卵,通常导致寄主死亡。

二、分析题

9. 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②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 ③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④为贯彻主导因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

这些方法在区划工作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2)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二是自下而上的合并法。

①顺序划分法一一“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 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划出主导标志→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 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 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②合并法一一“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a. 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 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c. 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10.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答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主要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地球自然环境优越的基本原因。

(1)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为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陆、大气和有机体中的许多过程,都以这种辐射能为基本动力。水能、风能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当代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一一煤和石油,则是长期积累的化石化了的太阳能。太阳把各种带电粒子流传送到地球上。具有极高能量的宇宙线,从宇宙空间侵入地球的大气上层,对地球上的极光、磁暴,以及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子从分子状态转变为离子状态等一系列现象,都产生影响。

(2)日地距离

8地球距离太阳约1.5×1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

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十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如果日地距离缩短5%,地表温度就会过高,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远1%,地表温度就会偏低,水就会彻底冻结,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11.论述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下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定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他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中。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一些性质如机械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化学性质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速度、方向及自然肥力。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的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也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