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华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
【答案】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依据沙垄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横向沙垄、纵向沙垄与多风向沙垄。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2. 季风
【答案】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故热力反映有所差异。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地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夏季时,吹向大陆的风将湿润的海洋空气输进内陆,通常在那里被迫上升成云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时,风自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伴以下沉,天气晴好,形成旱季。
3. 潮汐
【答案】潮汐是指海洋水面因受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而定时上升,在潮汐循环中,自低潮至
,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其后一个高潮的潮位变化过程。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
汐”。现代社会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情况下,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潮汐不仅可发电、捕鱼、产盐及发展航运、海洋生物养殖,而且对于很多军事行动有重要影响。
4. 冰川作用
【答案】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冰川运动的前端叫冰前,供冰量大十消融量,则向前推进,反之向后推进。冰川作用之初,冰斗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随着冰川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的冰斗不断靠近,最后在冰斗之间发育了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或刃脊,如果三个或多个冰斗在同一山头进行向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立山峰,称作角峰。冰斗的高度大致标志着古雪线的高度,可根据冰斗位置的变迁了解气候的变化。
5. 经度与纬度
【答案】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
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6. 恒星日
【答案】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但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定义也略有差别。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7. 黄赤交角
【答案】黄赤交角是指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黄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转轨道所在平面。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7'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
的公转运动,使得正午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变化于南、北纬23°27' 之间,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8. 土壤生态系统
【答案】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速度、强度及其循环和传递方式,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生产力相异的实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
二、分析题
9. 论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保证生态系统稳定需要的条件。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定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改变的环境条件或人类干扰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内部的调整而保持结构和功能的总稳定,即使在卜述影响改变后,也会回到它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即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其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2)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
①保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空间(或地区)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组成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完善、信息越畅通。
②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各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完整性,是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基础。生态系统结构完善就能够保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正常运行。当食物网中的某个环节受损,将使生态平衡失调,甚至使生态系统崩溃。
③环境等非生物因子的稳定
生态系统结构的完善不仅受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等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等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只有在稳定的外界环境下,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稳定。
10.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答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主要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地球自然环境优越的基本原因。
(1)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为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陆、大气和有机体中的许多过程,都以这种辐射能为基本动力。水能、风能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当代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一一煤和石油,则是长期积累的化石化了的太阳能。太阳把各种带电粒子流传送到地球上。具有极高能量的宇宙线,从宇宙空间侵入地球的大气上层,对地球上的极光、磁暴,以及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子从分子状态转变为离子状态等一系列现象,都产生影响。
(2)日地距离
地球距离太阳约1.5×1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十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如果日地距离缩短5%,地表温度就会过高,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远1%,地表温度就会偏低,水就会彻底冻结,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进行。
11.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②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 ③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④为贯彻主导因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