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19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管理现代化

【答案】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2.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3. 系统

【答案】系统(system )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有机整体。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小系统、大系统、巨系统; 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物质系统、概念系统; 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等等。它可以是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 也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整个宇宙。为实现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功能,它需要以一定方式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能量、物质和信息; 也需要对其各个构成部分进行组织,使其内部组织协同有序。

4.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5. 知识经济

【答案】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与使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率,或者说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有:①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②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③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主要角色; ④人力资本素质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6.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7.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8.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二、简答题

9. 如何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能?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作为一类行政组织或者说国家行政组织的一个构成部分,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和效能的主要措施有:

(1)转变教育行政组织的职能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育活动的日益复杂化,要求教育行政组织改变以监督控制,特别是对下级教育行政组织和教育机构直接控制为主的职务活动,突出计划职能和指导服务职能的发挥,以调动下级教育行政组织及教育机构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教育活动的开展。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行政组织活动的一种发展趋势。

(2)使教育行政组织结构合理化

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所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的数量、层次划分、规模大小都要有利于教育行政组织的效率与效益的实现。不能因人而设,也不能因一时需要而随意乱设。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机构设置上,决策、执行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员冗多,而监督反馈系统则很不健全,机构少,人员不足,应该在实现教育行政组织的合理化过程中逐步加以改善。

(3)提高教育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

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指心理方面固有的特点和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具体为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文化业务素质、智能素质。提高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通过全面有效地实施公务员制度,特别是大力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去实现。

10.简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

【答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物质是投入保证,环境是制度保证,没有物质保证难以提高普及教育程度。没有社会制度的保证难以实现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支撑条件,要发展协调、和谐、文明的社会制度,离开高度发达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发达的教育将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表现包括:

(1)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统一

①培育符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②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

③加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④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2)教育投资保持适度的超前增长

教育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使个人获得经济收益,而且会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这种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通过教育可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国民收入的增长。具体而言,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投资的增长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增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人口与经济良险循环;

③士曾加教育投资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人力资源素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吻合

①人力资源素质与扩大就业能力。现代社会和生产的发展,就业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要适应这种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解决开发人才资源与扩大劳动就业的关系问题。

②人力资源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普遍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是尽快提高人的劳动收入、调整劳动分配的合理性、改变劳动收入不合理的关键渠道。

③人力资源与提高人口素质。为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大国转变,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第一,要解决为什么要开发人才资源的问题。第二,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