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19教育管理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组织文化

【答案】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2.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3. 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

【答案】教育成本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

教育成本=教育直接成本+教育间接成本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教育成本有两个构成要素,一是来自学生的成本,另一个是来自非学生方面的成本。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指教育成本改变了过去完全由国家来承担的状况,而形成了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投入机制,实现了国家、社会、企业、个人多方参与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4. 入学率

【答案】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与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相对应的那部分应入学的人口称为适龄人口,适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所占比例为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标志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程度。实际统计时,一般以学年初为统计的时间标准。其公式为:

如不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取在校学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则为毛入学率。它标志教

育的相对规模和相应学龄人口接受某阶段教育的机会。其公式为:

它与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在校学生数中可含有非相应的适龄人口数。因而有时会出

现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沉。

5. 资源

【答案】资源: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在诸多资源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资源对管理者来说最为重要。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比较,具有支配性、成长性、自控性、社会性、消耗性的特点。

6. 管理跨度

【答案】管理跨度亦称“管理幅度”,是一个主管人员或部门直接管辖的下属人员或部门的多少。一般而言,管理跨度影响管理者对下属的控制强度,影响组织分层的多少,影响信息沟通的速度或准确性,关系下属积极性的发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管理跨度小型化、大型化和权变化三种观点:①传统观点认为,一名管理者管理的下属不应超过6名,只有这样才能施加严密的控制,才能避免由于下属人员的增加而带来的复杂关系。②主张管理跨度大型化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可以使层次减少,有利于沟通; 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较少发生权利和责任的重叠,因而使冲突和推诿责任的现象较少发生; 可以使下属享有较充分的权力,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 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节约资金。③持权变观点的人们认为,管理跨度究竟多大为好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影响幅度的因素有:管理者和下属双方的能力; 管理工作的性质; 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和下作的相似程度; 授权的程度; 管理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等。

7. 教育现代化

【答案】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8.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

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二、简答题

9. 简要分析学校组织建设的原则。

【答案】学习组织建设的原则包括:

(1)精兵简政,与学校目标、仟务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因事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学校目标和任务进行,不设冗员。贯彻这一原则,应该做到:

①对校内机构和职位的设置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以追求效能和效率为目标。

②打破狭隘的专业分工观念,坚持各岗位人员满工作量,以此确定人员总体编制,以此为基础,倡导工作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上资”的组织建设口标。

(2)统一领导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学校工作中,只能有一个指挥中心,每个下属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领导并且对他负责,管理者不可越级指挥。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正确处理校内的党政关系,在中小学落实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确立校长行政指挥中心的地位。

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关系,保证指挥到位。 ③领导者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避免工作中越姐代厄。

(3)分工协作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组织建设中要根据开展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专业分工,规模较大的学校要建立专业部门开展专门领域的管理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但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使各个专业部门和人员分工不分家,彼此互相合作,紧密配合,以组织的内在联系保证工作有系统地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

①依法治校,将各个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以制度形式明确加以规定,不留缺口。对完成新设任务的部门,尤其要仔细研究其协作关系。

②学校在考虑各部门合理利益的同时,要对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部门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是削弱这种倾向的手段之一。

(4)职、责、权相一致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任何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应严格承担起与其职务相一致的责任,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并享有完成职责所必需的权利。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①规范地建立岗位责任制,以文件形式明确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任务和工作质量要求,确定管理者应向其提供的各种条件,并规定完成或没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

②建立双向监督机制,既监督工作人员尽责情况,也监督领导者保障工作人员合法权利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