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综合之组织行为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角色? 群体中的角色表现有哪几种?

【答案】角色是指每一成员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群体成员有三种典型的角色表现,即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

(1)自我中心角色

自我中心角色是指成员处处为自己着想,只关心自己。这类人包括:

①阻碍者。指那些总是在群体通往目标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的人;

②寻求认可者。指那些努力表现个人的成绩,以引起群体注意的人;

③支配者。这类人试图驾驭别人,操纵所有事务,也不顾及对群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④逃避者。这类人对群体漠不关心,似乎自己与群体毫无关系,不做贡献; 等等。研究表明,这些角色表现对群体绩效带来消极作用,造成绩效下降。

(2)任务角色

任务角色的表现有:

①建议者。指那些给群体提建议、出谋划策的人;

②信息加工者。指为群体收集有用信息的人;

③总结者。指为群体整理、综合有关信息,为群体目标服务的人;

④评价者。帮助群体检验有关方案、筛选最佳决策的人。

(3)维护角色

维护角色的表现有:

①鼓励者。指热心赞赏他人对群体的贡献的人;

②协调者。指解决群体内冲突的人;

③折中者。协调不同意见,帮助群体成员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中庸决策的人;

④监督者。指保证每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动寡言的人,而压制支配者。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每一个群体不仅要完成任务,而且要始终维持自己的整体。而成员的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作用正是为达到这两个目的的。研究发现,在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问有正比关系。

2.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 凝聚力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凝聚力是指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没有凝聚力,一群人不能被称为一个群体。

(1)影响群体的凝聚力的因素

①态度和日标的一致性

当群体成员拥有相似的态度时,他们愿意在一起。同样,个体往往被一个与自己具有相似日的的群体所吸引。

②外部的威胁

外部威胁的存在可以增加群体凝聚力,因为这时群体成员不得不同舟共济、相依为命。与外界的竞争可以导致凝聚力增强,而群体内成员的竞争将导致凝聚力下降。

③群体规模

小群体比大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因为小群体为成员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往的机会。群体越大,异质越多,态度和价值观差异也增大,所以大群体凝聚力低。另外,在大群体中,需要更多硬性的工作标准,这也影响了群体成员之间形成自然的、非正式的关系和交往。

④奖酬体制

以群体为单位的奖酬比起以个人为单位的奖酬,会导致更高的凝聚力。以群体为单位的奖励制度可以使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命运连在一起,因此增加合作精神。相反,鼓励群体成员之间竞争的奖励制度将削弱群体凝聚力。

⑤班组的组合

以人际吸引、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为基础组成的班组有较高的凝聚力。

⑥与外界的关系

一般来说,与外界隔离的群体有更高的凝聚力。这些群体往往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独一无二。隔离也使得群体成员产生同命运感以及共同抵御外界威胁的需要。

⑦群体的绩效

一个成功的群体更容易发展凝聚力。成功使得成员产生优越感,彼此增进好感。而失败则往往使成员们互相埋怨,把别人当替罪羊,这种冲突将减弱凝聚力,甚至导致群体瓦解。

⑧领导作风

领导者的民主作风可以充分地激发起群体成员的主动精神与创造性,在民主的气氛下,领导者有意识地创造优秀的群体规范,这样可以大大地增强群体凝聚力。此外,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群体成员的不同个性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都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2)凝聚力的作用

①满意度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可以得到更大的满足。他们认为作为群体的一员很值得,也很愿意参加群体的活动,并忠诚于群体。凝聚力也使得成员们更加遵守群体规范。 ②沟通

高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比低凝聚力群体中的成员沟通的机会要多得多。因为凝聚力高的群体成员间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互相之间愿意交流,因此有更多的沟通机会。这样的沟通又反过来加深了相互关系和了解的程度,促进了凝聚力的增加。

③生产率

决定凝聚力对生产率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二者相一致,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高绩效; 如果二者相违背,则高凝聚力群体会做出低绩效。总的来说,高凝聚力群体比低凝聚力群体更倾向于维护他们的目标。

④群体意识

凝聚力高的群体容易形成群体意识。在凝聚力过强的群体中,是不能容忍异议的。对这样的群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大家一致,而不是做出高绩效。群体意识的另一个表现为高凝聚力群体成员一致对外。凝聚力使得群体成员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成员们对外界的敌视和排斥。

二、简答题

3. 组织变革成功要有哪些条件?

【答案】组织成功变革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1)要适应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是导致组织变革的外在因素;

(2)要服从战略的变化,组织战略的变化和调整是组织结构发生变革的内在动因;

(3)应当具有良好的组织设计,良好的组织设计确定了组织变革的成功方向;

(4)组织的领导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沟通能力,领导是组织变革的推动者;

(5)要有迅速有效的执行能力,组织内的成员则是组织变革的参与者。

4. 组织中如何鼓励创新?

【答案】创新是指应用于组织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等的开发与改进的某种新的思想。创新型组织鼓励创新的措施具体如下:

(1)总是积极主张组织成员的培训和发展。他们为雇员提供很高的工作保障,所以雇员们不必担心因为犯错误而被解雇。

(2)积极鼓励个人成为变革的提倡者。当一个新的想法产生的时候,变革提倡者会主动热心地去传播这一想法,提供必要的支持,克服各种阻力。从而保证创新的实现。

变革提倡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个性特征,如极为自信、坚忍小拔、精力充沛、敢于冒险,他们还经常表现出一些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另外,变革提倡者通常应当在下作中拥有相当的决策权,以便在组织中引入和推行创新。

5.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有什么异同?

【答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异同体现在:

(1)内容不同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把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分成五种不同的需要,并按其优先次序,排成阶梯式的需要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的需要。这一需要层次理论有四点基本假设:

a. 一种需要如果己经得到满足,就会被另一种需要代替,原来的需要将不再是激励因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