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874新闻与传播实务之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新闻采访的特征。
【答案】采访是一种按照新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获取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跟其他的一般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
(1)新闻性
新闻采访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传播消息,即是为了报道新闻。而一般调查的目的大都是为了给有关部门提供制定或检验方针政策、开展工作的事实依据,或做出相应的判断与决策。正是由于这种目的性的不同,导致了新闻采访必须讲求新闻性。新闻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新闻最主要的两个要求就是:新闻事实的新鲜和真实。对于采访的新闻性,可从“求新性,,和“求实性”两方面来探讨:
①求新性
求新性是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值得传播的信息和具有新意的事实上,要追求那些新闻价值大的新闻事实。同时,“求新性”还要求记者能够从“旧”的新闻事实中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方面,从而给受众一个全新的感受。
②求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是真实的,它来不得半点虚构和想像。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努力探寻事实真相。
(2)突击性
①新闻是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的反映,讲求时间性是它的一大特征
新闻事实的发生与这一新闻被发布出去之间的时间差越小,那么这条新闻的价值就越大。如果错过时机,新闻事实就会贬值,有的甚至会失去采访和传播的价值。有些政治性强的新闻,延误时机将会造成小良的后果,给党和政府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必须要求“速战速决”。在如今新闻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如果记者的采访跟不上,凡事都比别人慢,那么受影响的并不仅仅是记者个人,还会牵涉到媒体的效益和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
②新闻采访的突击性的另一层意思是突发性
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突发性事件是不可预见的,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能够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在采访过程中不可能像其他几种调查研究一样按部就班,记者必须以采访调查到新闻事实为第一要义。
(3)广泛性
新闻要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新闻采访所涉及的题材也是丰富多彩的。记者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同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采访所接触的范围大,没有固定的工作对象,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可纳入记者广阔的采访视野之内。因此,记者的活动范围、采访对象、采访领域都具有广泛性。
(4)灵活性
采访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记者需要广交朋友,与采访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决定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关系卜的自由性。
①新闻采访的“灵活性”特征,要求记者熟练地掌握各种采访心理和采访技巧;
②新闻采访的“灵活性”还指采访具体方式的灵活性。有时采访是随机的,线索随时可能出现,采访范围和采访对象可能随时变动,这些都要求记者能够随机应变。
(5)公开性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那些值得向社会公众传播的信息。记者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大众,这决定了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是公开的,而其他‘些类型的调查大都讲究保密性,或者没有必要向社会公开。
采访调查的公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公开的
记者的采访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在采访对象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隐性采访”,在结束采访和公开发表报到前也要让采访对象知道。
②新闻采访的结果必须公开
任何新闻只要是受众需要的,都应该向社会公众公开。受众具有知情权,记者没有权力将采访到的新闻信息人为扣押。记者采访活动结果的“公开”程度也体现着记者活动的价值,知道记者采访活动结果的人越多,记者采访活动的价值也就越大。
(6)连续性
新闻采访活动是连续的。客观事物在矛盾中不断运动,不断变化,总有一个从低到高、从模糊到清晰的发展过程。这种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2. 为什么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落在实处?
【答案】(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记者职业道德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准则》的第一条,也是《准则》最根本的一条,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这一条,鲜明地体现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党一贯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①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所谓全心全意,就不是半心半意。更不是三心二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工作的最高思想境界,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只有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有可能在新闻实践中做到为人民服务。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落在实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准则》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新闻工作者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对党、对国家负责和对广大群众负责的一致性。努力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广泛地同群众见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以及了解世界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热情宣传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奉献精神,准确反映他们的愿望、呼声和正当要求。
③在采访和日常生活中,心中要装着群众
记者的工作性质,决定他跑的地方多,接触的群众多,遇到的事情也多。要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如在危及群众的人身安全和利益的事突然发生时,记者在现场,就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溜之大吉。
3. 如何建立采访基点?
【答案】建立采访基点,从许多记者的经验来看,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好点
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开始最好是选择工作先进的地方或单位作为基点,以后如有条件,再逐步开辟新的根据地一一包括中间和后进地方及单位。地方记者以在驻地附近选点为宜,来去方便。
(2)要“下本钱”
“点”既然建起来,就要舍得下本钱,花功夫,不徒具虚名。在这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费孝通教授的江村调查。他通过调查,对吴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提出许多重要建议。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调查,他的建议对吴江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人民生活迈向小康等起了重要作用。一位毫叠之年的老人,念念不忘生他养他的故乡,一次一次对他的那个“点”进行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多么挚着感人的精神,投人多么巨大!
(3)要抬头看面
下基点的时候,既要扎下去,又不要埋头蹲点,两耳不闻天下事,要抬头看面,关注面上的情况。建点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报道能更好地解决面上的问题,在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4)要和基点保持密切联系
记者不可能长期呆在一个点里不流动。记者不在点的时候,要掌握点卜的情况,可以通过电话、书信以及把点上的人请进来等方式和基点保持密切联系。为此,记者要多交朋友,这些朋友可以随时向记者通报情况,使记者的信息做到畅通。
建点,是记者业务的一项基本建设,是记者在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种体现,也是记者采访作风深入的一个标志,应该提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