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共广东省委党校西方经济学982经济理论综合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逆向选择
【答案】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或者说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交易中总是趋向于作出尽可能地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别人的选择。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与市场机制》中提出著名的旧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研究先河。他考察了一个次品充斥的旧车市场。假设有一批旧车,每辆车的好坏只有卖主知道,要让交易做成,最合理的办法是按平均质量水平定价。这就意味着其中有些好车的价格被低估了,从而卖方就不愿按照平均定价出售,或者卖方“理性”地抽走好车,让买主在剩下的差车中任意挑选。如果买方明白这一道理,就不会接受卖方的定价,而只愿出较低的价格。接着这将可能导致另一回合的出价和杀价:卖主再从中抽走一些较好的车,买主则再次降低意愿价格。最终的均衡可能使所有好车都卖不出去。显然,这是无效率的,因为最终成交量低于供求双方理想的成交量。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并阻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主要有: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十预和利用市场信号。
2.一级价格歧视
【答案】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完全垄断厂商根据每一个消费者对买进每一单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逐个确定产品卖价,即消费者实际支出总额等于其意愿支出的总额,其生产的产量等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但消费者剩余完全被剥夺,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一级价格歧视需要了解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3.可变成本
【答案】可变成本指在短期内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要素的成本,是与不变成本相对应的概念。可变成本一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生产工人的工资等。厂商没有生产时,可变成本为零。随着产量的增加,可变成本会相应地增加,这一过程受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开始时产量增加,可变成本的增加幅度可能较大,因为各生产要素组合不一定有效率; 随着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得到发挥,可变成本增加幅度变缓; 最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又会使它增加较快。
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了厂商的总成本,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可变成本是总成本中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部分,因此可变成本的增长量与总成本的增加量相等,它们的增长率也
相等且等于边际成本。可变成本可以帮助厂商决定在短期内是否继续生产,因为不变成本对于厂商来说是不能改变的,而可变成本则不同,它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厂商停止生产,不能节省不变成本,却可以节省可变成本。因此,厂商如果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那么生产就是值得的; 如果生产的结果不能收回可变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 只有在进行生产能够补偿可变成本之后有余额,
才能够补偿不变成本。
4.欧拉定理
【答案】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收益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
,若生产规模不变,则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 和资本K 生产函数为Q=Q(L , K )
有:,这就是欧拉定理,它表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Q 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
为资本的边际产品MP K 为劳动的边际产品MP L ,因而欧拉定理也要素L 和资本要素K 。其中
可以表示为:
5.蛛网模型
【答案】蛛网模型是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求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模型却证明,按照占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与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不同的是,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假定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 t-1,即供给函数为,并根据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不同,分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类型。
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的情况,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计算题
6.公司正在考虑建造一个工厂,现有两个方案,方案A 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
,方案B 的短期生产成本函数
(2)如果选择方案A ,市场需求量至少为多少?
(3)如果公司己经采用两个方案分别建造一个工厂,且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公司是否必须使用这两个工厂? 如果计划产量为16个单位,厂商应如何在两个工厂之间分配产量,以使总成本最低?
【答案】(1)厂商选择方案的原则是最小化生产总成本,当产量使得
。(1)如果市场需求量仅有9.98单位产量,厂商应该选择哪个方案? ,且时,
厂商就会选择方案B 。代入成本函数可得
(2)如果厂商要选择方案A ,
则有
解得,解得,即:。由于市场需求量为9.98,小于10,因此厂商应选择方案B 。,故若选择方案A ,那么市场需求量至少要为10单位。
;
; (3)根据方案A 的成本函数,可知边际成本根据方案B 的成本函数,可知边际成本
厂商必须同时使用两个工厂,才能实现最小成本。当产量满足Q ≥2时,方案A 的边际成本小于方案B 的边际成本,因此当市场需求足够大时,
在计划产量为16单位的情形下,假设方案A 工厂的产量为Q A ,则方案B 工厂的产量就是16-Q A 。
厂商成本最小化的均衡条件为
解得,即有:,这时厂商的总生产成本最小。
三、简答题
7.举例说明纳什均衡。
【答案】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由约翰·纳什(JohnNash )于1951年提出。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组成,也就是说,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
,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
一个纳什均衡
,那么,如表所示,策略组合(上,左)是一个纳什均衡。证明如下:如果参与人A 选择策略“上”
,这是因为参与人B 选择“左”得到的收益是1,而选参与人B 所能作的最优策略选择就是“左”
,那么,参与人A 所能作的最优策略择“右”得到的收益是0。同样,如果参与人B 选择“左”
,因为这样做,参与人A 得到的收益就是2,而不是0。选择是“上”
,参与人B 的最优选择是“左”,而如果参与人B 选择“左”,参因此,如果参与人A 选择“上”
与人A 的最优选择是“上”。于是,就有一个纳什均衡:给定其他人的选择,每个参与人都作出了最优的选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